文/中華講師網著名講師孫軍正
很多績效管理專家告訴我們,績效考核要盡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指標就不要考核,因為結果無法準確衡量。
然而,傳統的認識未必是正確的認識。比如對,辦公室主任的重要崗位工作職責之一就是:“組織制定公司年度工作計劃”這一條是否需要考核?考核吧,計劃的制定確實沒有非常量化的評價指標;不考吧,又是他崗位職責中最重要的一條。
對于績效考核的量化,還有另外一個誤區,就是一定要用××比、××率等來進行評估,為此,人為地生搬硬造了不少的“率”,務求把每一個考核指標或目標的評估標準細化,甚至為了一個考核指標,寫半頁紙的說明文件。
績效管理專家孫軍正認為,上述對于績效考核量化操作的追求,其實都偏離了績效考核的目的。簡單地說,績效考核的目的有四:一是明確每個被評價主體的任務與目標;二是通過一系列的支持、督導,確保任務的完成;三是對任務、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四是提高被考核主體的任務完成能力。四個目的正好構成一個PDCA循環,其中,唯有第三環節對量化的要求較高。為了達到精確評價,而使得績效考核體系和目標的設計非常復雜,實在是得不償失。要知道,無論我們如何精確,都不可能實現在不同崗位之間的完全公平,這是不爭的事實,把大量的精力用在量化上,形象的比喻就是:面對一個蛋糕,全力研究如何使得蛋糕分得更科學,而不是研究蛋糕如何做大!“和尚分粥”的故事很值得我們思考:故事中,和尚每天有一人值日分粥,用了許多辦法都沒解決粥的均勻問題,經常為此紛爭。為了確保公平,方丈沒有去設計更精確的量具,而是命分粥和尚最后一個取粥。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值日和尚都會盡最大努力把粥分勻,問題由此而解。
績效考核也是如此。我們要致力的是建立機制,讓大家努力達成目標,并努力做到“有效率的公平”,而不是引導大家把視線放在如何提高考核精度上,要知道,績效管理的精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提升的管理成本將呈級數增長。
合作代理:
孫軍正老師2013年核心課程重磅推出,歡迎全國各地培訓機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校、各類協會)長期代理(邀請)孫老師主講的系列實戰管理課程。聯系方式詳見孫軍正中華講師網博客中的“聯系方式”,將由孫老師助理負責跟進溝通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