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可惜的是,巧能成事、即對孫子兵法的上述勝戰之道運用純熟的,卻是近代的日本:從1894年甲午戰爭,到1904年日俄戰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偷襲珍珠港,日本在其毀滅之前的歷次軍事冒險,都獲得了戰役上的勝利。
日本在近現代戰爭中戰術上的成功與理性,并不能掩蓋國家戰略的短視與狂妄;但至少也說明,日本人在戰略思維上的特點,是必須認真對待與研究的問題:日本的戰略思維,既有日本人國民性格的基因,在戰略方法上,卻是原汁原味地領會了《孫子兵法》,反而是中國的戰略思維,總是背離了老祖宗的智慧財富。
戰略思維,即指導特定組織行動的方法與邏輯。了解對手的戰略思維特點,方可謂“順詳敵之意”,才能千里殺將,或者不戰而屈人之兵。
研究日本者,以關注其文化與國民性格者居多,戴季陶的《日本論》(1928年),蔣百里的《日本人》(1939年),到著名的《菊花與刀》(1944年完成,1947年公開出版)。其中,《菊花與刀》被認為影響了美國的對日戰法(原子彈逼降、不采取登陸日本本土作戰、保留天皇等),甚至影響了美國對日本的占領與統治方式。
《菊與刀》為美國人如何做好日本的征服者提供了文化指南,中國作為在半個世紀里被日本征服、侵害的國家,對日本的研究卻仍然以日本文化為核心,就有點大謬不然、南轅北撤了。
作為中國近現代最大的侵略者,中國對日本的心態是蔑視加仇恨再加幾分羨慕,缺少的是冷靜的剖析??谷站褪怯涡屑拥种迫肇洠瑓s沒有認真總結日本人屢敗歷屆中國政府(清朝、袁世凱、蔣介石)的戰略思維。戰略短視的國家,被動挨打是必然之事。
本文希望對中國的日本研究及其路向有所補益。
日本人的戰略思維特點,有戰略的普遍性因素,也有日本國民性、特別是對中國情結的特殊性。日本人對中國的戰略,以全世界范圍來看,是獨此一國、絕無僅有。恰恰是這個獨一無二,讓中國以兩個朝代的覆滅、3500萬人的代價,遭受了最沉痛的損失。
基于日本對中國戰略的策動與實施過程,從明治維新到1945年的歷史軌跡,總結為七個戰略要素,由一個戰略目標與六個戰略方法組成的完整的國家戰略系統。為便于記憶,取名為日本人戰略思維的“非常6+1”。
先說日本運用純熟的六個戰略方法:
1、戰略煙霧:麻痹對手。
為了掠奪中國的財富,在豐臣秀吉的海盜戰略失敗后,日本逐步形成了以朝鮮為跳板、割據東北、控制華北的戰略。直到甲午戰爭,清政府對于日本假道朝鮮侵略中國的意圖,要么是不知道,要么是知道了當做笑談。
日本人為了麻痹清政府,打出一副幫助朝鮮的正義嘴臉,培植朝鮮內部的革命勢力,目的就是將清朝的宗主勢力先趕出去,獲得朝鮮這塊進軍中國的戰略跳板。
利用溥儀成立滿洲國,偷襲珍珠港前對美國的示好,日本人在戰略煙霧上都費盡心機。戰略煙霧的最大目的,就是麻痹對手。釣魚島國有化有利“維穩”論,就是一個新的戰略煙霧,即灌給中國與美國的迷魂湯。
2、戰術準備:精密算計。
日本的劍術、茶道、插花、漆器等,都侵潤著注重細節、算計、專注等精神,與不求甚解、崇尚無為的中國性格相比,日本人崇尚精密算計與高度可控。
無論是甲午前日本舉全國之力的海軍建設,對中國軍事、經濟、政治戰略情報的搜集,滿洲國的殖民化,或是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即使是松山戰役體現出的對戰斗地形與防御火力的科學配置,無一不體現日本在戰術準備上的不厭其煩與鉆研精神。
這種無中生有、巧能成事的戰術準備,使一切偶發的行動都與最終目的相聯系:到現在,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都被日本人刻意描述為類似薩拉熱窩刺殺案的“偶發事件”,就像將西門慶勾引潘金蓮,歸結為潘金蓮的窗簾桿偶然砸到了西門慶。
這些睜眼講瞎話、瞞天過海的論調,竟然被部分中國的歷史研究學者相信——這些歷史學家的戰略智商基本為零。
3、唯勝為大:沒有底線。
日本人有切腹自殺的性格,也有翻臉像翻書的秉性,在日本人,堅毅與投降是可以并存在一個人身上,為了勝利的投降,向強者屈服及學習,并不可恥。黑船事件、原子彈之后日本對美國的態度,就是這種性格的體現。為了勝利,日本人什么都愿意去干,沒有任何道德的、原則的、面子的顧忌。
這種能上能下的二皮臉性格,中國人還真是不具備。很多時候,中國人的性格很“宋襄公”,如被儒家贊頌的正冠而亡的子路。
對日本人,要么你徹底征服他,要么他就會徹底征服你,這是日本人戰略思維的邏輯。中國人喜歡的雙贏、為對方考慮(厚道)等,在日本文化里幾乎沒有。投降與妥協是日本人理解的弱勢者的策略——其實這就是屈服的本質。
4、間接路線:亂軍引勝。
間接路線戰略,就是《三十六計。聲東擊西》里的“敵志亂萃”、《孫子兵法。謀攻》里的“亂軍引勝”。間接路線方法包括培植內間內應(上智為間),支持敵國內部的不同政見者,讓敵方決策層內部產生分歧,渲染社會矛盾造成社會各階層離心離德。
間接路線的主要目標,是敵方決策層及社會精英,使這些掌權者內部分化,社會思想混亂失去凝聚力等。
魯登道夫在《總體戰》(1935年)一書里寫道:民族的精神團結是總體戰的基礎。軍隊扎根于人民,是人民的一個組成部分。人民的力量表現在其體力的、經濟的和精神的力量上,并決定了軍隊在總體戰中的力量強弱。精神力量在維護民族生存的斗爭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軍民團結如一,休戚與共。只有精神團結能最終決定這場爭取民族生存戰爭的結局。單單依靠這種精神團結,人民便可以不斷向艱苦搏斗的軍隊輸送新的精神力量,就能甘為軍隊工作,甚至在戰爭艱辛和敵人攻擊下,也能始終保持克敵制勝的不屈不撓的信念。
對任何—國人民來說,最為緊迫的任務是認清破壞其團結的殘忍的敵人,以及造成分裂的原因,并對破壞分子采取嚴厲措施,促成民族的團結。而總體戰領導的最為緊迫的任務是,要求總體政治領導推動民族團結——而這本來就是總體政治所應負的民族義務。如同要求對敵人有一個正確認識一樣,對民族團結的本質及其基礎也必須持正確看法。
破壞這種民族精神、國家團結,或者讓對手自廢武功、自行崩潰,是間接路線的戰略目的。
5、假癡不癲:既成事實。
《三十六計》對假癡不癲的解釋是: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
日本人戰略思維的特點是擅長偽裝——說“擅長”都委屈了日本人,說熱衷迷戀陶醉可能更合適:出兵朝鮮,是為了幫助朝鮮脫離清朝的宗主統治;占領中國,是為了幫助中國擺脫反抗西方文明;釣魚島國有化,是為了減少刺激中國……這些假癡不癲造成既成事實的做法,做的人是假傻,信的人才是真傻。
釣魚島事件之前,從石原拋出購島論開始,國內外的很多專家都在論證購島的不可能(就像現在論證中日戰爭不可能一樣),日本官方甚至多次傳遞“維持現狀”的信息,直到在一個月內快速完成所謂國有化交易,才讓中國認清這場雙簧戲的真實目的。
現在中國做出強硬反制,日本再次啟動虛虛實實的偽裝欺騙手法,這邊呼吁冷靜克制,那邊示弱經濟受損,不知國內將游行抗議等同于暴民、唯恐損害經濟的專家公知們,究竟是真傻還是裝傻?
日本人對于在假象中達到目的的精巧計劃及其熱衷,甚至視為最大的獎賞。瘋狂與冒險是日本的性格特質,中國語境下理解日本人的瘋狂與冒險是完全錯誤的:中國語義里的瘋狂與冒險都意味著沖動、偶然性、魯莽甚至幼稚等,日本人的瘋狂與冒險是經過精密算計、精心準備、恒心堅持的瘋狂與冒險,是一種高度理性(未必正確)的狂熱。武士道、下克上、偷襲珍珠港等,都是這種性格的體現。
6、不宣而戰:一戰決勝。
傳統的戰爭通常經過宣戰、動員、集結、對陣、戰役等諸多階段,且經多個小戰役而最后決戰。現代戰爭無數次顛覆這種戰爭過程的觀念:如首戰即決戰。日本的近代戰爭方法,對西方的戰爭思維也造成沖擊。
魯登道夫在《總體戰》里總結道:以為戰爭必須從宣戰開始,是一種錯誤觀點。日本1894年對中國的戰爭和1904年對俄國的戰爭,是以突襲中國或俄國的運輸艦或戰艦開始的。不要象1914年那樣,發表什么宣戰書或漏洞百出的人民宣言,它曾使德國的作戰和人民在戰爭初期遭受了難以言狀的損失。
顯然,不宣而戰、一戰決勝,在納粹德國的閃電戰中得到體現,偷襲珍珠港則是日本式戰略思維的延續。
在可能的釣魚島交兵中,戰斗的形態將依然會是不宣而戰且一戰決勝——從目前的實力對比上看,日本并不擁有一戰擊潰中國,或者成建制擊敗某個艦隊的能力,重現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概率幾乎為零,中國卻在理論上擁有“摧毀日本”的能力。
但這種戰略上的優勢,并不意味著可能的“釣魚島海戰”,中國一定會獲得戰役勝利。日本在局部戰役上的武器等優勢,未必比中國軍隊差。認為釣魚島海戰中國必勝,這是危險的輕敵思想。
有些友好人士看了上面的內容,或許會認為將日本人妖魔化或想得太復雜,如這位資深媒體人連清川《別妖魔化日本,中日戰爭可能性為零》的文章。
本人在《中日關系終歸要有個了斷》里已簡要闡述了日本的國家意志:從豐臣秀吉開始,經明治維新到二戰,延續至今,當前日本掌權的政客,依然存有霸占中國、征服中國、打壓中國的思想,這是日本300年來對中國的國家戰略:日本人還沒有學會或不想回到軍事上臣服美國、經濟文化上不如中國的國家處境。
統帥上述六個戰略方法的,就是日本人近300年尤其是近100多年來形成的超越中國的野心。在過去100年對中國的優越感里,日本人從“骨子里”對中國的崛起與強大最不舒服。
7、戰略意志:綱舉目張。
從明治時期的瓜分中國論,到二戰時期的亞洲救主論,到今天的中國威脅論,日本的國家戰略始終以侵略中國為基本目的。即使在今天這樣雙方各方面實力已經發生逆轉的形勢下,日本人還是不能接受或千方百計地想改變這個趨勢——這是日本國家戰略,及其背后的國家意志與驅動力。圍繞釣魚島的一切,無非是掩蓋日本人真實國家意志的戰略煙霧。
戰略意志有三個要素:目標清晰型、堅定性、持續性。日本對華的戰略意志,從遂行(1894年甲午戰爭)角度持續100多年,從形成(豐臣秀吉1592年萬歷朝鮮之役)算起延續420多年,日本對華戰略意志有深刻的歷史根源,萬不可忽視或輕覷。
并不是中國人在費凈心機圖謀日本,是日本到今天還在不合時宜地延續其100多年來的國家意志,在無所不用其極地企圖遂行對中國的戰略目標:侵略中國或者讓中國在內亂中衰敗。
這是中日關系必須有個了斷的根源:日本人一天不死心,即放棄其錯誤的國家戰略,中日之間就一日不得安寧,東亞乃至世界和平也難得安寧。
認識日本人的戰略思維,尤其是對中國戰略思維的特點,并不意味著中日會發生二戰那樣規模的戰爭,但即使是潛在的、局部的“釣魚島海戰”,也足以顯示真實而深入地認識日本,并非可有可無之事。
從現實角度看,中國歷來對日本的輕視,是一種最錯誤的顢頇自大,或曰戰略誤區。只有真實、深刻地看透日本,才能解決日本這個問題。
對于朋友,可以只用感受、情緒甚至鈍感;對于對手,必須剖析透徹。是對手又不去剖析,最后只會吃虧。這條原則在戰爭上、商業上、人際交往上都適用。
最后說一句:對日本地理歷史文化的研究,各隨各興趣;對日本戰略思維的研究與認知,才是中國的當務之急。
附:為什么今天還會出現“日本問題”?
二戰的日本,實際被美國擊敗,在蘇聯對日本精銳關東軍開戰后,日本孤立難支,選擇了投降。
這個投降,避免日軍精銳被全殲:投降時日軍總數720萬,其中“中國派遣軍”105萬,不到15%;關東軍向蘇軍投降68萬,占9%.在太平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盟軍投降的南方軍和“國內軍”合計約550萬,占76%——這是劉老師所說的“瓦全”,對日本來說無異于“詐降”,軍國主義分子的幽靈還堅固地存在于日本社會。這些人,即1950年以前生人不徹底退出人類舞臺,日本軍國分子就會不斷附體重生。
我們可以寄希望于“戰后新一代”。這一代人,總體來說,生活在和平的環境里,理性、和平的愿望大于戰爭與復仇。
溫馨提示:
⑴摘自實戰紅色管理創始人孫軍正老師培訓課堂經典案例。孫老師是中國實戰紅色管理創始人、中國紅色管理研究院院長、中國紅色管理學會會長,他根據多年的管理及培訓經驗,將紅色精神與西方管理巧妙結合,將理論性、實踐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講解深入淺出,演繹通俗易懂。
⑵長期誠尋全國各地培訓機構全面代理孫軍正老師主講的核心課程,以實戰型管理培訓助力本土企業快速成長。邀請孫軍正老師授課或代理孫老師課程者可直接聯系他的助理(登陸:“中華講師網”,打開“聯系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