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型-有志一同謂之同志
【案例】有這樣一個組織,她有宏偉的愿景和使命,那就是“解放全人類”,“英特納雄奈爾一定會實現”。在這個組織里,人們之間互稱“同志”,同志的感情比家人還要親密。她在最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依靠整體團結奮斗的意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最終把一個比自己強大的多的政黨驅逐到一個小島上。她有一個無比英明的領導人,大家擁護他、愛戴他,在他的帶領下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當這個組織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的時候,她開始俾睨天下,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眼中已無對手。在這個時候,組織開始犯下巨大的錯誤,把一個世界最大的國家帶入最深的深淵。共生型文化,可以創造難以置信的奇跡,也會帶來無可比擬的災難。
如果找一個最能體現共生型文化特色的組織,那就非七十年代以前的黨組織莫屬了。共生型企業文化就是一個情感型和目標型的復合進化文化,但又不僅僅是兩個文化簡單的疊加。共生型文化也注重目標,而且已經超出目標型文化那種對短期目標的關注,他關注的是一個長期的、宏大的愿景和使命。共生型文化也注重情感聯系的培養,但不僅僅是狹隘的兄弟情、姊妹情,而是發展為在同一個宏大使命感召下的“同志情”。因為共生型文化對目標和情感共同關注的特性,一個成功的共生型文化往往會創造難以預料的奇跡。這個文化的正面形態包括:
一、強烈的家人親密感,在共同的使命感召下,其親密程度甚至于超越對家庭的關注。
二、組織共同分享良好的價值觀,能展開比較坦誠、無拘束的溝通。
三、組織中的人對組織無比的忠誠和自信,充滿必贏的信心。
四、公司有一個英明的領導人,公司內部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這些傳奇故事對于強化組織的文化內涵起著巨大的作用。
五、組織成員普遍對產品品質和性能高度關注。
六、即使離開了這個公司,可是心還與組織息息相通。
當然,在這個組織創造奇跡的同時,也要防備走向極端的反面,從而帶來巨大的損失。這個文化的負面形態主要表現在:
一、組織成員對領導者的過度膜拜和崇敬,當領導者思路出現偏差,組織整體會跟著把偏差放大,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二、當組織取得一定成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開始忽視競爭者,封閉,自傲,懶于創新,被后來者超越。
三、對產品極度自信,不是適應消費者的潮流變化,而是傾向于教育消費者。當有消費者投訴,不會反思自身產品問題,而傾向于指責消費者的無知。
四、組織成員對于協調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出現問題。
一般,一個共生型文化的領導具備兩大特質,一是遠景規劃能力,能夠為員工樹立激動人心的使命和目標,激勵全員向這個目標奮進;二是鼓舞人心的能力,具備很強的領袖特質,煽動性強,能夠通過語言和行動凝聚人心。一個負面型的領導人會過度保護自己的權威,希望別人無條件服從自己。
一般,一個正面共有型組織向一個負面共有型組織轉變的征兆包括:
一、組織內部自滿情緒,低估競爭的價值,輕視競爭對手;
二、過于相信自己的信條,不能與時俱進,順應時代變革的潮流;
三、對于價值保持光說不練的態度,把共同價值當成一個口號,都會說,但行為與價值逐漸背離;
四、封閉,無法從別的組織中學習。
針對以上負面型征兆,企業領導者要適時調整,以避免組織滑向負面型,主要手段包括:
一、定期審視競爭對手的行動,要時常將自己和競爭對手以及其他不同的組織做比較,對自身發展階段及優劣勢有清醒的認識;
二、不固守老的信條,經常創造機會讓大家討論和批評原有信條;
三、確認價值與相關行為建立在評估與獎勵系統上;
四、嘗試接觸外界--嘗試對外結盟、聘用外部顧問等。
如果你確信你所服務的組織是個正面共生型組織,那么建議你工作的原則:一是要有加入一個大家庭的覺悟,可能會難以兼顧自己小家;二是把精力放在改進產品質量和性能上;三是要篤信組織的信條,如果對這個信條反感,則不要希望能在這個組織中討生活;四是要相信并跟隨領導者。如果你確信自己所服務的組織是個負面共生型組織,那么建議你工作的原則:一是不要有過多自我的思維,要屈服于領導者的意志;二是自己或家人能夠忍受你對家庭的疏忽,這樣的組織會要求你全力奉獻;三是不要過于關注競爭對手,尤其在組織內部,要忽略競爭。
共生型組織是比較脆弱的,因為對于情感聯系的加強,會削弱對目標的關注,而對目標的關注,同時也會削弱對情感聯系的加強。所以,共生型領導人是在情感和目標兩個極端之間保持平衡,并經常性的會偏向其中一端。因此,同樣是共生型組織,可能有的更像是目標型文化,而有的更像是情感型文化。
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公司是一個共生型文化的典范。他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提升組織的情感聯系:一是頻繁的正規或非正規會議;二是辦公室布局充分考慮了不同部門之間的交流方便性:辦公室呈環形,中庭是咖啡廳、小花園等適合非正式會談的場所,他甚至于堅持只在一樓設置一個廁所,以使大家都走出來互相見面交流(當然,后來被強烈抗議而沒有實現);三是定期的精英會議-從公司里選取最不可缺少的100個人去參加他組織的“冥思”集會。當然,他的目標性具有更強烈的特質:一是不斷重復公司的使命是“改變世界”、“拓展人類自由空間”;二是不斷地在組織內部重申競爭對手的可怕和無恥,并立志于要把競爭對手踩在腳下—前期針對的是IBM,后期則主要是微軟;三是專注于產品,立志于做出“偉大的產品”。當然,他的共生型文化的負面性在后期也開始初露端倪,比如他的理念是教育顧客而不是順應顧客(從不做市場調查,認為客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命的是,他是對的);他在組織內部的權威性日益加強,任何人都不能捋其虎須,換懂事也是他一句話的事等等。
總之,共生型文化貌似一個最優秀的文化類型,其實不然。這個文化能夠創造奇跡,同時也有可能招致災難。在這里并不建議每個企業都向這個文化類型轉變。文化類型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只有適合和不適合。如果一個組織沒有具備遠景規劃能力和感召力的英明領導者,即使想往共生型文化發展,也往往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不會得到好的結果。
溫馨提示:
⑴摘自實戰紅色管理創始人孫軍正老師培訓課堂經典案例。孫老師根據多年的管理及培訓經驗,將紅色精神與西方管理巧妙結合,將理論性、實踐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講解深入淺出,演繹通俗易懂。
⑵長期誠尋全國各地培訓機構全面代理孫軍正老師主講的核心課程,以實戰型管理培訓助力本土企業快速成長。邀請孫軍正老師授課或代理孫老師課程者可直接聯系他的助理(登陸:“中華講師網”,打開“聯系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