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領導力,習慣于圖像思維的我總會想到一副畫面:有一個人在前面領跑,后面許多人亦步亦趨。為什么大家會跟著跑?或者說領導力的本源是什么?
在微博上詢問大家關于領導力的看法,有人說是人格魅力、人品;有人說是管理自己,然后影響他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有人說是正確抉擇然后調配資源去執行的能力;也有人說對自己狠一點就是領導力,可謂眾說紛紜。
可是,我想追尋的是,到底什么原因讓追隨者愿意把自己的時間、青春、職業前途,甚至生命都交給領導者。試想在戰場上,多少戰士明知自己面臨的使命會以生命為代價,但他們依然愿意追隨指揮官從容赴死。這些戰士為何如此奮不顧身呢?難道只是因為將軍的人格魅力嗎?
1963年,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時,沒有發邀請函,也沒有做聲勢浩大的宣傳,卻有25萬人到現場聆聽。為什么?大家僅僅是為了娛樂?還是因為馬丁•路德金多么得富有學識和魅力?當然都不完全是!本質上是因為《我有一個夢想》的主題引起了大家內心的共鳴,或者說,馬丁•路德金的心聲和追隨者內心的固有頻率相似,引發了共鳴甚至共振。25萬人不是為了馬丁•路德金而來,而是為了他們自己內心的頻率而來,這個頻率就是他們的價值觀。追隨者是為了深藏于自己內心的價值觀而追隨。
不是嗎?戰士們相信,為國捐軀是多么的崇高,為了這個價值觀的共鳴,他們愿意追隨,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運動場上拼搏的運動員們,則相信榮譽——團隊的榮譽、國家的榮譽,他們付出畢生的努力,為的就是捧起獎杯、升起國旗、奏響國歌的那一刻。
在和平時期的企業里,有人愿意追隨某個領導者去創業,“賭”上自己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有人愿意加入某個團隊,披星戴月,承受工作的艱辛和壓力。這就是價值觀共鳴產生的力量。
什么是價值觀呢?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
成功的領導者擁有眾多追隨者,正是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言行傳達了自己的價值觀,使追隨者產生了共鳴。這才是領導力的本源。所謂強大的領導力,就是能夠激發強大的共鳴;所謂領導力發展,就是提高創造共鳴的能力。
最近很時髦的真我領導力(Authentic Leadership),不也正是領導者通過一致的言行,不斷宣揚“我堅信,我堅信……”,來創造共鳴,從而吸引追隨者嗎?所以,領導力的核心就是價值觀。缺失了這個核心,哪怕你武功超群,專業技能一流,能言善辯,甚至精于戰略規劃或執行,大家也會沒感覺,不愿意跟你走。
在實踐中,許多公司的領導者都意識到了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的重要性,有些優秀的領導者甚至說,做企業其實就是做文化,企業競爭最終是文化的競爭。很多企業都把企業文化描述出來,掛在墻上。問題是,這些文化是否寫進了員工的心里?是否創造了共鳴?
如果我們沒有去挖掘員工對價值觀的共鳴,每天做的只是了解他人的性格特點,學習管理技能,培養戰略思維和溝通能力,提高情商和軟技能,等等,那就無法讓優秀人才跟隨我們,因為這不是領導力。
價值觀很重要,但通常比較形而上,或者說比較“虛”,難以捉摸。正如優秀的高爾夫球手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應該使用哪種球桿,領導者也需要準確地根據不同的環境和狀態把握好各方面的平衡,從這一點來說,領導力是因勢而異的,更是一種藝術。
因此,我們可以把領導力定義為:“領導力是通過激發追隨者價值觀的共鳴以達成目標的能力。”其中的三個要素是激發共鳴、追隨、達成目標。激發價值觀的共鳴正是領導力的本源。
溫馨提示:
⑴摘自實戰紅色管理創始人孫軍正老師培訓課堂經典案例。孫老師根據多年的管理及培訓經驗,將紅色精神與西方管理巧妙結合,將理論性、實踐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講解深入淺出,演繹通俗易懂。
⑵長期誠尋全國各地培訓機構全面代理孫軍正老師主講的核心課程,以實戰型管理培訓助力本土企業快速成長。邀請孫軍正老師授課或代理孫老師課程者可直接聯系他的助理(登陸:“中華講師網”,打開“聯系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