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愛欠缺精髓,同時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5)
當我們的家長在生活上對子女百般溺愛,形成對子女的過度保護時,孩子獨立生活的機會就一點點被消磨,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也就逐漸退化了。
在美國,一個普遍的現象是,那些三四歲的孩子摔倒之后,家長并不去親自攙扶,而是任由其自己爬起。當家長去市場購物時,往往拉著孩子任期自己行走,絕沒有背抱的現象出現。而我們的家長則總是將孩子放在自己的羽翼下生活,事事包攬,小到一粥一飯、晨出晚歸,大到升學、就業、結婚,這兩種教養態度,無疑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在這兩種教育態度下成長出來的孩子,其素質、能力勢必存在著極大的差距,假如將一個中國孩子與一個美國孩子放在同一個競爭的舞臺上,孰勝孰負便很容易判斷了。
4.給孩子真正的支持
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
——歌德
眾所周知的香港富豪李嘉誠,其事業之成功,甚至為全世界所矚目,而他的兩個兒子,都是伴隨著他事業成功之后出生的,那么,在這樣的優裕環境中,他又是如何保證兩個孩子能夠做到不依父蔭,自立自強的呢?
在這兩個孩子七八歲的時候,李嘉誠對其的自立教育就已經開始了,每當其董事局開會的時候,總是將這兩個孩子叫來參加,并為他們設立專座,在會后還鼓勵他們提出會上聽不懂的問題,然后給予認真的解答。
同樣的,曾經作為美國十大財團首富的洛克菲勒先,也在教子方面保持著相似的態度。
在洛克菲勒的家中,特別對孩子們的零花錢做出了限制,在他的家中,零用錢是根據孩子的年齡來發放的:7到8歲的孩子每周0.3美元;11到12歲每周1美元,12歲以上的孩子每周2美元。并且還同時發給每人一個賬本,要求孩子們記錄每筆支出的用途,領錢的時候交給他審查。如果去向清楚,用途正當,就可以增發5每份,反之則要扣除。
在看過這兩個案例之后,我們的思考就此開始。
關于第一個案例,我們得到的問題是,李嘉誠先生為什么要讓孩子參與會議?
在許多人看來,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李嘉誠自然希望他辛辛苦苦建立的商業帝國,能夠得到傳承與壯大,因此對兩個孩子從小進行商業思維的訓練也就自然而然了。
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其更深層的含義,卻是在傳授孩子商業經驗的同時,向孩子輸導一種獨立參與的意識,在這種聆聽與詢問的過程中,孩子不僅接受了最直接的職業教育,更能夠培養其以自我為核心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