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愛欠缺精髓,同時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4)
在這樣心里作用下,新一代的父母便很難認真的去思考,如何理智正確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更難以探索教育子女成長的科學方法,我們的家長所能做的,只有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盡量屈從孩子的想法,替孩子包辦一切事務。
當我們的家庭教育落入這樣的怪圈時,其本質就不再代表著對孩子的愛,更不到表著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而僅僅是家長在為自己過去所遭受的貧與苦做補償,這樣的補償并不是在自己身上體現,而是在孩子的身上得到體現,孩子此時所代表的身份,僅僅是萬千家長的化身而已。這種情勢的出現,對中國家庭教育的損害是極其嚴重的。因為在這種補償機制的作用下,我們的家長不再依據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礎要求來完成對孩子的培養;反過來,家長們所采取的教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帶有著明顯的情緒化特點,由此教育出的孩子,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3、自立是成才必由之路
自立是兒童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更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種正常發展的兒童,終其一生,可能只是一個悲劇。
——陶行知
對于當下的中國孩子而言,想要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立足,絕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想要讓我們的孩子在長大之后,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就必須讓孩子從小跟上社會的節奏,從小學會一種“競爭中求生存”的本領。這也就是說,對家長而言,其育兒的最終目的之一,就是沿著自強、自立、自主的思路,將一個“自然人”培養成為一個能被社會所接納的“社會人”。
毫無疑問,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達到自立自強的目標不僅意味著完成自身的成長使命,同樣還具有社會學與生物學上的雙重意義。對于一個社會而言,其能夠循序漸進發展的動力,在于不斷有新生的社會成員作為補充,在這個補充的過程中,新社會成員在完成自立自強目標的同時,也將社會責任逐漸接替到身上,從而達成社會更新換代。從生物學角度上來說,這個道理就更簡單,我們在電視中可以看到,那些新生的幼崽,一聲笑來就要掙扎著學會自己行走,在一定階段必須學會自我覓食,這正是自立的最好印證。而假如一個種群繁衍出來的后代,無法做到自我生存,那么這個種群也就自然失去了后續的發展空間,等待其結果,唯有在不斷衰敗中走向覆滅。由此,我們就找到了孩子成才的必由之路或者說是孩子成才的必要前提——自立!
反觀當下眾多中國家庭,由于人性之愛嚴重缺乏精髓,導致溺愛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從孩子一降生開始,我們的家長就為其包辦一切,于是,就在這種大的氛圍下,許多孩子慢慢由反抗逐漸變得順從,以至于習慣起來,最終形成依賴性,失去了吃苦耐勞的自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