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企業生命之醫理?
所謂醫理,自然是針對有問題企業,有病才需要醫嘛,怎么醫呢?要按照一定的思路、理路,即依據病癥產生的原理。由于企業生命從來就沒有沒有問題的時候,所以,企業的生命過程實質就是一個不斷依據企業原理治療、醫治的過程,所謂企業治理、醫理過程。
那究竟什么是企業原理呢?
即企業之所以為企業的本來之理源頭之理。創建企業同時意味著創生了企業生命。也即是企業生命在市場生存、發展,與市場相應之理。中國傳統智慧文化稱之為“天人合一”之理,這里的天是指人依賴生存著的宇宙。企業生命之“天”即是市場環境系統。
所以,企業原理就是商道原理,簡稱商道。它系企業生命之命理、心理、生理、病理、醫理的根本之理之道。
要想通達企業醫理,先得明了企業病理;要想明了企業病理,必先明白企業生理;要想明白企業生理,則須識得企業心理;要想識得企業心理,非得解悟企業命理不可。因為命運學乃前瞻之學、智慧之學。
企業命理既是企業原理的歸宿之處,亦是企業原理的發祥之處,均源自商之道。不合道必不能久,非悟者難得其妙。
圣手治國,方家治病,雖術業不同,卻常常異曲同工之妙。
治國之道,首在民心,由和合民心而妙生根本理路,所謂原理。由原理而再生法理,即方法之理路。但如何立法、施法,則基于辨證之法。方家治病,則首在調心安神,其次培本固元,再其次施以方、藥平衡陰陽,但始終不離辨證論治,辨證什么?辨證生命之原理而不悖醫理。
所以說,理顯道,法顯術。術以道為本,法以理為旨歸。道術、法理的掌控運用水平則在辨證。什么意思呢?
比如同樣一個理念、方法或工具,理念、方法或工具本身的使用方式、范圍、環境等要求,即用什么的問題,這是死的,乃屬“術”的問題。而用在什么對象,用在什么時候,用在什么地方,用的分寸即“度”的把握,即怎么用的問題,這就不是方法或工具本身的問題了,而是活的,乃“道”上的智慧問題,是需要經過辨證權衡來把握的。
人之所以無法真正學以致用,并非“術”本身的問題,而是在“道”的智慧覺悟上,在明理通道上。因為這是辨證之價值取向、價值判斷的根本所在。
因此說,治企之道,與治國、治病并無兩樣,俱不離上面醫道。如以醫道原理反觀現代企業管理學學問系統,理路就一目了然了。
一是企業的運營原理篇,如:
企業的董事會治理結構
企業的組織結構機制
企業的薪酬福利機制
企業的運營流程
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
企業的報銷即審批權限機制
……
二是企業治理創新的理論體系、方法篇,即“藥方”篇,如現代西方所謂的各類先進理論體系等:
ISO9000質量保證體系
企業形象識別系統CIS
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
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
洀網格瑪6sigma
流程優化理論BPR
鸀汒自動化系統OA
……
三是企業治理使用或創新的工具、理念篇,即“藥材”篇,如:
猀慞計分卡BSC(已從最早的以財務度量為主的績效評價模式發展到今天的戰略管理工具)
洀癑思考帽(訓練思維的一種工具)
最行理念(最早見于美國拉里、拉姆合著的《執行》一書)
注重細節理念(最早見于汪中求《細節決定成敗》一書)
市場邊界與價值創新理念(最早見于《藍海戰略》一書)
各類統計工具、分析工具
……
以上三類,企業運營原理篇最為關鍵,真明企業運營原理者,對現代所謂先進的理念、理論、方法、工具,即企業的“藥方”、“藥材”將不學而自明、自創。
現代企業人士最大的問題就是對企業運營原理淺嘗輒止,沒有真正領悟。而一味追求那些流行的時髦的所謂西方先進理念、理論,本末倒置。
如果將企業知識體系比作一棵大樹,企業運營原理即是主干,其它均是枝梢末節,多一根不多,少一點不少。從以上分類也可發現,任何一個企業,不論大小都須具備并依據運營原理機制,對于運營原理篇少了任何一條都不行,否則不成為企業。對于“藥方”、“藥材”篇內容,流行得此起彼伏,時髦來得快去得也快,企業人學沒學都可運轉好企業。
如果再深究一下“藥方”、“藥材”篇可以發現,現代所謂先進的理念、理論、方法、工具其實俱是針對企業某個發展階段的某類普遍或個性化問題創生的。但沒有一個能解決企業所有系統問題。而企業生命是一個復雜系統,追求的是持續穩步的的發展。一時之利不等于企業的長遠利益或大利益。
在現實中其實也可發現,不用學這些“藥方”、“藥材”似乎也可做得很好。比如李嘉誠,自創業始,并沒有聽聞其到處去讀這個EMBA或某某MBA總裁班。就現代所謂的這些管理學知識來說,他未必一定較北大、清華等經管學院的教授們更豐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知道怎么用人,知道怎么做事,怎么把握時機,怎么達到目標,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
這說明什么呢?知識不等于能力、頭腦,更不等于智慧。
自古功力深厚者,并不會在繁雜花樣、虛華上求新,而是簡單處見真著。最簡單最平常最細微處往往最顯功力。這足以說明他對企業運營的原理領悟得很透,說明他很有頭腦很有智慧。
當一位知名企業家希望李嘉誠能用一句話概括他近六十年的成就和人生感悟時,他說:“建立自我,追求無我”。這富含哲意、禪機的短短八個字想必已足以反映他對商道、人道的智慧感悟。而且,我還相信當今沒有幾個企業家真明白其真實意義。
也許有些企業人士不以為然,但我要強調的是,這個價值觀乃是一個人做人做事,做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事,怎樣做人怎樣做事的根本所在。一個人能成就多大,其企業能走多遠均自此出。
如果李嘉誠的“自我”是基于“無我”之內在心性修為的立世原則,是做人做事個性的外在示現,那必定心智開啟,心量無邊,福報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