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是在繼承優秀儒家德育思想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范。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優秀讀物。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家長在德育過程中將目光轉向中國傳統文化。《弟子規》以五千年的民族生存經驗為后盾,以生活為依托,以愛心為主線,以躬行實踐為標的,對青少年人格的發展、品德的形成是極其有益的。
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德育思想的精華,高度概括了人類尤其是中國人的教育智慧,是古代對人性規律的把握和對價值觀探索的體現。儒家德育有其豐富的內容和寶貴的經驗,《弟子規》正是在此基礎上,通過挖掘中國儒家文化中倫理道德教育的價值,對青少年道德品質的養成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將儒家德育思想具體化使其具有現實可操作性,將它生活化使其具有生動情境性。
《弟子規》傳承儒家德育思想,教我們處事的倫常大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教我們做學問道德的功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教我們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教我們處世態度: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教我們待人接物,“已所不欲,忽施于人”1、“行有不得,反求諸已”。2、《弟子規》中所倡導的秩序、誠信與仁愛,恰恰是當今中國在社會轉型期缺失最為嚴重的,殊不知:沒有自身傳統文化的底蘊,也就等于對外來文化沒有任何“防御能力”了。3、《弟子規》教育崇尚道德、重視智能、強調文化藝術修養、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等儒家教育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仍具有極其積極的現實意義,有利于新時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值得我們傳承與弘揚。
一、《弟子規》的內容結構解讀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概括了歷代對童蒙的要求,《弟子規》是以《論語·學而》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總綱要。教材分為五個部分,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易于背誦、理解、實行。后來,《弟子規》成為和《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等齊名的儒家蒙學課本,廣泛地流傳開來。
《弟子規》總體來說,其內容結構呈由近及遠、由低級到高級的序列組合,而且儒家十分注重“孝”在道德中的基礎地位。《弟子規》對孝悌中的親親與尊長的論述比較多,要求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對“冬則溫,夏則凊;昏則定,晨則省”等都做了具體的規定,雖然其中也提出“親有過,諫使更”,“諫不入,悅復諫”的要求,但最后還是提出當諫而弗聽之時,要做到“號泣隨,撻無怨”,這較之《孝經》中《諫諍篇》的要求,似嫌遜色。
對“謹而信”的規定,比較實際,而且明確提出“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和“刻薄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些具體要求,對于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某些弊端都有很好的省察作用。而且其中列舉了對日常生活瑣事的要求,對糾正當前青少年中經常出現的一些不良行為和問題,都大有好處。比如說:“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無問”。
在“泛愛眾,而親仁”一章中,首先提出“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用天覆地載的最高理念,來闡釋“博愛之謂仁”的思想,將“泛愛眾”提升到了《禮記·孔子閑居》中孔子所說的“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此三者,以勞天下,此謂之三無私”的高度,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并且具體論述了“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以及隱惡、揚善、報恩、忘怨、與多、取少等等待人處事的原則。還提出了要認清“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的不同情況,使在“泛愛眾,而親仁”的進行中作選擇。
最后,在“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一章中,對于力行與學文的闡述,也是比較全面的,如“不力行,但學問,長浮華,何成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對“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原話做了更為全面的闡釋。
其中還講了一些讀書學習的方法,如“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等等,都是有益的讀書方法。最后還以“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作結,指出只要自強自勵,最終必定是學有所成,功有所得。
二、 《弟子規》關于德育的主要觀點
《弟子規》繼承了“尊德性而道學問”的儒家教育傳統,強調知識授受的道德化、生活化,從而使知識授受與道德教化合二為一,在教學中培養道德,在道德訓練中學習經典。從兒童本身的生活體驗出發來培養其尊老敬長的情感,最為自然最為貼切。因先天的血緣關系和后天的養育關系,兒童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一種對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家庭群體感的認同和對家長養育之恩的孝敬情感。這種天然的情感是維系家庭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以此為基本出發點,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兒童的生活和情感的體驗,也是家庭教育獲得細雨潤物效應的基本因素。兒童在幼兒時期,尚未在經驗與思維方面形成個人的主見,道德觀念也尚不具備,特別需要父母的正確教育和引導。當然家長要根據社會生活準則,對孩子的行為活動提出要求,給予指導,并注意其表現,隨時對其作出評價,使孩子知道什么是是非善惡的標準。《弟子規》很重視利用日常生活中兒童最易接觸的事情對兒童進行著多方面的教育。其德育觀點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道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日積月累的過程,它廣泛地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處事之中
在行為舉止和生活習慣方面,《弟子規》認為,應使兒童養成生活有序、講究衛生、珍惜時間的習慣。l、珍惜時間。學生時期是人生之基礎,“少不學,老何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遲;老易至,惜此時”。2、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亂頓,致污穢”。3、正確的衣食標準。教育孩子從小應樹立正確的生活價值觀念,主張“衣貴潔,不責華;對飲食,勿揀擇”。4、良好的步履情態。“步從容,立端正”。5、穩健明哲的處事心理。“事匆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二)道德目標一旦確定,就要重視個體道德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使道德規范轉化成為一種內在的自覺需求,并最終形成為一種制約一個人行動方式的習慣化的行為在兒童教育中,它主要倡導兒童在誠實守信、見賢思齊、對人仁慈等方面進行道德行為習慣修養。1、誠實地處好與他人的關系。入別人房室應聲音響亮地打招呼,“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借物須及時歸還,“用人物,須明求;借人物,及時還”。2、言而有信,說話文明。“凡出言,信為先;市井氣,切戒之”。3、語言謹慎,言必有據。說話吐字,要重而舒緩。“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4、正確認識和對待過錯。明確“錯”和“惡”的根本界限,“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三)注重道德情感的培養
在德育過程中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弟子規》的情感教育旨在優化受教育者的情意品質,因為情感是認識和行為之間的紐帶,強化認識,培養情意品質是良好行為的前提。《弟子規》中反復闡釋的“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等規則體現出來的主要是情感向度,用今人的眼光來看,其中“入則孝”是感恩教育,“出則悌”是尊重教育,“泛愛眾”是關心教育。“學會感恩”、“學會尊重”、“學會關心”不正是我們今天基礎教育領域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強調的內容嗎?
三、《弟子規》的德育原則與方法
分析《弟子規》,可以清楚看出兒童道德教育階段其德育過程是一種規范教育的過程。在受教育者年幼時期進行行為品質的規范性教育,這對于促進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拓展其個體潛能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這種規范性教育與其創造性的發展是不相矛盾的。真正的創造是要有規范做前提的,脫離了其發展的基礎,其發展方向就會發生偏離。《弟子規》在兒童的道德行為習慣培養和規范性教育方面總結出了一些有益的德育原則和方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階段性與順序性相統一
教育的對象是具體的人,人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心理及認知特點,因而也就有著不同的發展任務。教育就是要針對這個發展任務有目的地進行,當然,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教育要走在發展的前面,也就是要不斷地縮小最近發展區,從而有效促進受教育者的健康發展。由于人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順序性,因此教育也要具有相應的階段性和順序性。在不同的階段有針對性地發展某一或某些品質或能力,從總序“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其階段性和順序性,體現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先后順序。
(二)言傳與身教統一
言傳注重知識的傳授,身教注重行為的習得,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還是行為的養成,因此身教更為重要。尤其在個體發展的初級階段,其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模仿習得的,這是和其品德發展的階段性相適應的。作為教育者,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在教育時都要做好受教育者的榜樣,要言行一致,教育效果才會顯著。若言行不一,就很容易使受教育者認知紊亂,導致不良認知形成不良行為。另外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征,青少年的記憶仍以動作記憶和形象記憶為主,身教更容易被其感知與記憶。隨著受教育者年齡的增長,言傳與身教就要不斷地建立新的平衡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躬行實踐
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不僅僅是道德標準的灌輸, 更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德育方面,就是在道德實踐中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主體精神, 讓學生能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實現自我激勵、自我完善。
《弟子規》中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這種德育方法十分強調躬行實踐,強調青少年從身邊的事做起,以形成行為的道德習慣的做法與現代心理學的觀點是吻合的。現代心理學認為,習慣是一種動力定型。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便能使人在其所從事的活動中執著追求,堅忍不拔。《弟子規》的德育思想重道德實踐,在道德實踐方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精神對當前重灌輸、輕實踐的學校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