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排產原則
1、車間排產的基本組織方法
1)推式排產:生產單元按照任務令要求進行生產,并將完成的產品按預定計劃要求推到下一生產單元。
該生產組織方式在實際排產時:當知道客戶需求存在后,從后向前進行排程。一般按顧客的要求完工順序完成。推式排產通常是收到客戶需求后立即安排。
特點:
整個生產組織過程中物料從前向后推動,物流與任務令指令一致。
整個生產組織的控制權集中在調度系統之中,在正常運行過程中整個生產系統指令效率較高.
缺點:推式排產方法容易導致車間在制品數量增加。
2)拉式排產:生產單元根據下一生產單元的需求決定本生產單元的產出與品種,將此信息反饋上一生產單元,并從上一生產單元拉回相應在制品或原材料。
該生產組織方式在實際排產時:針對客戶需求時間以逆向順序安排某一時間在每一工序加工。即客戶需求在每一個工序到期時間開始生產,首先對最后的作業進行排產。
特點:
Ÿ 整個生產組織過程中物流從前向后推動,被從后向前的信息拉動;
Ÿ 生產單板的加工數量與品種由下一生產單元的需求決定。
優點:拉式排產方法可以減少車間在制品數量
缺點:信息交換量較大
3)調度排產組織方法的應用原則
在整個排產過程中必須堅持交貨第一、物流效率第二、設備使用率第三的原則
非加工成熟產品與中研加工產品采用推式生產組織方式
量產產品與加工工藝成熟的中試單板采用拉式生產組織方式(實行精益化生產)
車間排產方式只應用于電裝事業部內部,拉式排產方式時間點以任務令要求完工時間點為起點,或以加工瓶頸點排隊次序決定前后加工時間,兼顧設備使用效率
拉式生產與推式生產組織方式并存,將生產組織方法落實相應生產線,并在一相對固定時間內各生產線組織方式相對固定;
由于公司特急加工任務較多,為此建立柔性生產加工生產線
高效率生產線與柔性線分開調度與效率考核,防止低效率任務與可高效生任務沒有明顯界定影響整個生產系統效率
2、排產工作質量檢驗標準
良好的排產方法必須針對加工對象特性:加工任務量、工藝等進行歸類與判別。 有以下4個標準進行檢查排產結果的優良:
任務令加工時間最短。指任務令從開工到完工所經過的資源時間最短,不含中間等待時間。設備使用效率最大化。
在制半成品存量最小化,并使半成品在制在生產單元等待時間小于目標值(12小時)
任務令平均延遲天數最短,任務令加工周期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