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罪宗又稱七死罪,是各種罪惡的罪源、源頭。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13世紀道明會神父圣多瑪斯·阿奎納列舉出各種惡行的表現。天主教教義中提出“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額我略一世的見解,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惡行”。
這些惡行最初是由希臘神學修道士龐義伐草撰出8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分別是貪食、色欲、貪婪、傷悲、暴怒、懶惰、自負及傲慢。龐義伐觀察到當時的人們逐漸變得自我中心,尤以驕傲為甚。懶惰在這里是指“精神上懶惰”。六世紀后期,教宗額我略一世將那8種罪行減至7項,將自負并歸入驕傲,傷悲并歸入懶惰,并加入妒忌。他的排序準則在于對愛的違背程度。
性格的主要特征源于人性七宗罪中的一種或更多,不過主要是自戀和空虛。
國際九型人格大師海倫.帕爾默指出:九型人格表明了情感生活中的九種主要特征。它們和天主教中的七宗罪是對應的:憤怒,傲慢,妒忌,貪婪,饕鬄,淫欲,懶惰,另外3號和6號增加了欺騙和恐懼。
這些情感習性是在從天堂墮落到物質世界的過程中,也就是“本體墮落”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它們也可以被看作孩童的早期家庭生活給他們的情感世界留下的陰影。關于這九種罪,海倫.帕爾默把它們稱之為潛藏的激情。如果孩童的成長過程良好,他們心中這種情感的陰影就會被慢慢磨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傾向存在。但是如果心理問題十分嚴重,某一種情感上的陰影就會象火種一樣被點燃,成為性格的主導力量。這時,自我觀察的能力被削弱,而我們也被這種情感所操縱,從而無法專注于其他事情。
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在孩童時期形成的一種自然習性。希望在了解了性格上的主要特征,了解了我們潛在的激情后,我們能清楚認識到性格習性是如何從多方面控制了我們的生活。只有認識了這一點,我們的注意力才能成為我們的幫手,它會讓我們感到不自在,但也會讓我們記憶起那些被我們遺失的品質。
現代九型學說的奠基人奧斯卡.依察諾說:一個本體的人能夠感受到一直蘊藏在身體之中的“美德”,但是主觀的個體,也就是自我,是感受不到這些美德的,因此人們就通過“私欲”來彌補這個損失。
國際九型人格研究會創始人唐.理查德.里索說:私欲是由于不能觸摸我們真正的本體而引發的一種情感上的潛在反應。我們無可避免的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以及我們真正的身份—靈魂或者本體。這種失去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潛在傷痛、羞恥、與悲傷。因此我們的自我被迫以一種特殊的情感方式來處理這一損失,這在短時間內是有效的,但最終會誤導我們,讓我們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私欲“。由于這樣的私欲是我們固有的本體性美德的變形,因此,重新認識私欲,能幫助我們找回美德。
可以說,每一種類型的美德,都可以看做矯正私欲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這一類型的人格中的關鍵優點。當我們漸漸找回美德時,私欲也會慢慢被轉化。九型人格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用途就是幫助我們找回美德,并轉化我們的私欲。
1號
私欲:憤怒
美德:平和
失去心理平和是憤怒這種情緒產生的原因。憤怒本身并不是一種不良情緒。當我們感覺到某些人或者是某些事情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正直時,憤怒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它很快的出現,持續一會兒,之后便煙消云散了。但是當我們不表露自己的憤怒時,就強行抑制了它,緊張、郁悶、憤恨等種種情緒便會接踵而至。如果一次次累積下來,就會形成一股一直憋在心中的怒火,一直跟隨著我們。
人們總是竭力避免表現出自己的氣憤,所以也意識不到氣憤已經逐漸累積成一股憋悶之氣。盡管1號非常善于自我控制,但是也很難徹底抑制住怒火。這股怒火遲早都會爆發,并且大部分都爆發得不合時宜,以至于常常會對一個人的人際關系造成很壞的影響。這種生活中的憤怒常常和一個人對現實的抗拒感有關系。怒火使人們長期對自己和現實生活感到不滿。它讓我們覺得現實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我不喜歡這樣,情況能變得更好。我們應該用另外一種辦法來做這件事。1號通常并不認為自己很憤怒,他們覺得能夠克制自我,并且永遠都在努力追求真相。
2號
私欲:傲慢,自負
美德:謙虛
2號的傲慢是由于失去了謙虛的美德而導致。自負是因為自己的善心而驕傲,對自己的優點特別滿意,自視為一個有愛而善良的人。傲慢使我們把自己當做別人生活中幸福和美好的重要來源。--“如果沒有我,他們該怎么辦?”并且,善會吸引人們的注意,這樣,做好事的人的無私就能夠得到表揚,謙虛能夠得到贊美,自我犧牲能夠得到獎勵,慷慨能夠得到回報。。。。。。
傲慢的另一個更微妙的原因是不能正視自己的痛處,不愿意考慮自己的痛苦和需要。----“那是你們的問題,跟我沒關系。我很好,我是來幫助你們的。傲慢也可以看做是對自己找不到本體的徹底否定—尤其是不承認自己找不到真愛。
3號
私欲:欺騙,不誠實
美德:真實,真誠
欺騙是因為失去了真實的美德而產生的,也可以看做是把表面上的自己當做真正的自己的一種傾向。欺騙需要同時給自己和他人制造出關于自己的假象,掩蓋自己已失去了真實的存在感。欺騙并不意味著一個人總是公開的撒謊。我們總是很少誠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或者是真正的意圖。久而久之,我們越來越自發的讓自己看起來更符合各種需要:職業需要,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我們也因此離真正的自我越來越遠。我們開始認同一種特殊的自我形象,一種我們認為與真正的自我比起來,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形象。因此我們必須自欺欺人,掩蓋真實的自我與真正的目的。我們的身份靠我們的工作、朋友性別等來確定。
3號大都善于把自己包裝得更好,而不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和身份。常常對自己的假象太過習慣,而不知道自己是誰,生命的意義又是什么,他們拒絕自己的真實身份,讓自己相信經過刪改和潤色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他們給自己創造了一個自以為會更有價值、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形象,并逐漸接受它,也期待別人的支持和表揚。
4號
私欲:妒忌
美德:平靜、情感平衡
妒忌是因為失去了平靜的美德導致的,會讓我們產生若有所失的感覺。雖然我們并不知道失去了什么,但是別人看起來總是比我們快樂,比我們生活優裕。我們并沒有去研究這種不快產生的根源,反而陷于妒忌的痛苦中,熱衷于拿自己和別人相比較,相信他們擁有我們所沒有的東西。在妒忌的驅使下,還會認為自己不可能擁有這些生活中的美好東西。--“沒有人比我更慘了“。妒忌讓我們注意到我們沒有的特質,并讓我們相信這能讓我們更完美,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延續著內在的空虛。
4號在自我認知的問題上總是關注自己受過的傷害,或者是自己的內在缺陷,然后再痛苦上形成自己的生活模式。事實上,4號感覺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自我是虛假的,建立在痛苦尤其是缺陷之上。但是,他們并沒有循著這個方向走下去獲得轉變,而是深陷在情感反應中,益發相信自己的缺陷,在此基礎上建立自我認同。因此,他們的自我依靠對內在缺陷的認同感存在,沉溺于自己的悲慘往事。妒忌也使我們與他人以及生活疏遠。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與任何事情都無關的局外人,而其他人卻能很好的融入其中---并因此對他們產生反感。這給我們帶來了情感風暴,以及強烈的反應,讓我們感覺不到真正的自我與自身的價值,也感覺不到任何別的東西。
5號
私欲:貪婪
美德:超然、無欲
貪婪不一定是物質上的貪欲。在幼時,如果感覺不到自己的本體,在廣闊冷漠的世界中,總感覺自己的渺小、卑微和無助,貪婪的感覺就會逐漸產生。我們害怕生活,懷疑自己沒有能力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這種感覺在5號身上表現得尤為強烈。貪婪讓5號覺得要么逃避現實,要不與之戰斗,只有如此才能重建信心,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控制全局。這會使他們拒絕現實,變得超然,覺得自己不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而背棄世界。貪婪讓我們覺得世界拒絕了我們,因此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應該更多的依靠自己的智慧,同時盡可能少的去尋求幫助與資源。貪婪者總是感覺自己內心貧乏,他們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就是抑制自我,從現實中退縮,緊急抓住所擁有的一切微小事物,因為擔心會失去它們。他們內心中永遠有一種空虛感,得不到任何滿足,因此他們想要擁有能感覺到的一切東西。他們想要把握住一切資源與知識,覺得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社會中立足。
5號的貪婪常被解釋成一種收藏癖,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閱讀,為了能夠自信的進入這個世界,他們一直在準備。
6號
私欲:恐懼
美德:勇氣
恐懼是在我們覺得自己沒有依靠或者是得不到指導的時候產生的感覺。當我們感覺無依無靠的時候,我們很難鼓足勇氣,自信的開始做下一步。我們相信過去的遭遇會在將來重演。恐懼總是建立在想象中的未來的基礎上—我們不會為昨天已經結束了的事情感到恐懼,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結局。恐懼是在不知道會發生什么結果時的一種反應。當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如何,同時覺得自己沒有依靠的時候,恐懼就產生了。
但實際上,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未知”是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的一個基本條件。象6號那樣,我們可以計劃,也可以試著預測,或者為未來做準備,但是到了最后,命運的一個小小挫折就可能讓我們的所有準備在愛面前徹底瓦解。
雖然“未知”是一個基本條件,但沒有依靠或者沒有指導卻不是。這是6號所感受的恐懼的真正來源。得不到自己內心的指導讓6號焦慮不安,不知道如何作決定,不知道怎樣才能逃離危險,也不知道怎樣繼續生活。大多數6號的恐懼感并不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將要發生的事情的基礎上。這種焦慮不安讓6號努力想要規劃好自己的生活,使之規律化,讓未來變得可以預測,從而減少危險。但是這樣的舉動并不能真正減少他們的恐懼。
7號
私欲:饕鬄(貪食)
美德:節制
饕鬄是因為失去節制所導致的。饕鬄這種罪惡的本義是拼命想要填滿自己,暴飲暴食,沉溺于口腹之樂。從精神和心理的層面來說,就是相信世界上所有美好的稱心如意的東西我們都沒有,因而需要努力獲得。它來源于我們想要努力抑制的一種內在空虛。貪欲是對內在空虛的一種否定,我們制造一種豐富刺激的假象,來掩蓋內心的沮喪和痛苦,從而產生貪欲。
7號相信可以用刺激的經歷來填補空虛,因此就有了貪欲。“如果我的生活總是豐富多彩,我就不會感到痛苦和焦慮了”。7號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不能獲得快樂和安全感。“沒有人會來滿足我的要求,因此我需要走出去自己尋找。”這樣的貪欲讓他們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情都想嘗試,常常涉獵甚廣。這時,7號分不清“想要”和“需要”,只要是想要的東西就會試著滿足自己,視乎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需要。但是嘗試得越多,用來填充自己的事物越多(這也是他們的一種食物),7號就越不能得到想要的滿足感。
8號
私欲:欲望,淫欲
美德:純真
這里的欲望并不是指它的本義—性欲,更好的理解是:對刺激上癮。當人們不再天真的時候,就會狂熱的追求刺激。當處在放松開放的狀態時,我們能夠感覺到自然的生命力,直接體驗到自由與真實。但是當我們陷入強烈的欲望之中,我們就會嘗試通過與別人或者世界之間激烈的交流來感知我們的存在。處于激動狀態讓我們錯誤的認為我們強大而又真實,但是在這種狀態下8號永遠不能放松,也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因為他們一直需要戰斗。
充滿欲望的8號不喜歡平淡的生活,尤其不喜歡別人對他冷淡。“如果你想做,那就去做吧”。8號的不安全感越強,就越需要激烈的、過度的刺激、掙扎以及控制。掌控自己生活的欲望可能轉化為對周遭環境和他人的控制欲。但是諷刺的是,我們卻屈從于自己強烈的欲望,失去了控制。我們的欲望對象,無論好壞,都占據并控制我們。
9號
私欲:懶惰
美德:行動力
如果失去了行動力這一美德,就會產生懶惰。懶惰是不希望自己受到生活的太多影響,不愿意挑戰生活,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充實自己的生活,也不愿意精神飽滿的面對生活。懶惰會讓人無精打采,這是9號一般不太關注個人發展的原因。抵抗現實的影響耗費了太多的精力,因此沒有足夠的精力認識自己、關注自己。最后,懶惰讓人對生活感覺麻木,不愿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正確位置。它讓我們渴望在一個讓自己感覺安全、放松并且寧靜的地方,不被任何事情打擾,希望不要有任何事情擾亂內心的平靜。有一些9號喜歡說自己是“隨波逐流的人”,但是事實上他們希望水流能夠帶走他們身邊的瑣事,而把他留在原地,安靜的不被打擾。
有些諷刺的是,很多9號實際上對心理或者精神世界非常感興趣,因為他們或多或少的記得伴隨著自我意識達到統一的幸福感覺。問題是,懶惰讓9號只能憧憬那種統一,幻想它,或者依靠某種與崇尚統一性有關的哲學生活。但是所有這些做法顯然并不能讓他們真正的感受到自己的本體。懶惰讓我們看到公正無私的審批,苦苦思索高深的哲學,練習瑜伽,我們仔細的思考我們的精神體會,卻不觸碰自我中心的缺失,這正是可以讓我們的本體重新顯露出來的空間。
(本文綜合自海倫.帕爾默和唐.理查德.里索的九型人格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