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是一個復雜的反復較勁兒的斗智過程。在這場利益的角逐當中,雙方往往是各顯神通互不相讓。所以在通常情況下,談判是一個漫長的利益權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既定目標和突發狀況互相交織,要想在這種情況下達成一致,勢必會經歷反反復復的交鋒。所以,雙方的耐心程度在某些時候會決定談判的最后結果。特別在有些談判當中,因為牽涉的層面過于復雜、相互的利益存在沖突,或者談判雙方互相之間屬于敵對或對立的關系,只是因為各種原因而勉強坐到同一張談判桌前來。這種情況由于談判各方基本談不上存在共同利益,就更加難以輕易地達成共識,談判的過程也就會相當漫長,此時耐心就會成為一個優秀談判者的第一需要。
拉·封丹說耐心和持久勝過激烈和狂熱。其實與激烈和狂熱相比,耐心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冷靜、執著、無所畏懼的優越氣質。這些氣質在談判中,可以給對手帶來壓力。再者,耐心的比拼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更有耐心的一方往往會消磨對方的耐心。在談判中如果擁有比對手更多的耐性,那么就會使對手變得不安和多疑。這對于談判的成功是有利的。
在一次中韓貿易談判中,中方某公司已經向韓國某公司出口丁苯橡膠一年,第二年中方又向韓方報價,以繼續供貨。中方公司根據國際市場同類產品價格,主動將報價從前一年的成交價每噸下調了120美圓(前一年1 200美圓/噸),當時韓方感到能夠接受,于是就建議中方到韓國簽約。
但是,中方的兩位談判人員到了首爾該公司總部之后,雙方談了很短時間,韓方突然改變了主意,他們說:“貴方價格仍太高,請貴方看看韓國市場的價,三天以后再談。”
由于對方的出爾反爾,臨陣變招,中方人員當時回到酒店之后很生氣。但是他們很快冷靜下來,決定先做一下市場調查之后再想對策。中方人員通過有關協會收集到韓國海關丁苯橡膠進口統計,發現韓國從哥倫比亞、比利時、南非等國進口量不小,中國進口也很多,中方公司是占份額較大的一家。而且在價格上,哥倫比亞、比利時的產品價格均高于南非,中國的價格又比南非還要低。最后兩位中方人員得出結論,在韓國市場上,實際其他各國的批發和零售價都比中方公司的現報價高30%一40%。當時市場價雖然處在低位,但中方公司的給價仍然是目前世界市場最低的價。
那么為什么韓國人員還對價格不滿意?中方人員研究,對手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對手以為中方人員既然來了首爾,肯定急于拿合同回國。所以他們試圖借機壓制價格,從中牟取更大利益,所謂的價格沖突只不過是一個借口。
根據上述分析,中方人員共同認為:韓方意在利用中方人員出國心理,試圖進一步壓制中方的商品價格。這個時候如果中方人員急于回國,失去繼續談判下去的耐心,就會落入對方的圈套之中,也會給中方企業造成經濟上的損失。但是,中方的談判人員看透了這其中的緣由,反而以更大的耐心去應對這一突發事件。
對于韓方的要求,中方談判人員沒有急于回復,而是在2天之后才電告韓方人員:“調查已結束.得到的結論是:我方來首爾前的報價低了,應漲回去年成交的價位,但為了老朋友的交情,可以下調20美元,而不再是120美元。請貴方研究,有結果請通知我們。若我們不在飯店,則請留言。”這樣一來,等于告訴韓方:我們并不著急,并且做了相當細致的調查,將對方的不情之請無形中化解了。
果然韓方人員接到電活后一個小時,即回電話約中方人員到其公司會談。韓方認為:中方不應把過去的價再往上調。這個時候,談判的中心就由是否該降價轉向了是否該漲價,這樣一來,中方人員不僅挽回了劣勢,還反其道而行之,反而擁有了主動權。
在經過幾輪反反復復的商談之后,最后中方不僅沒有降價,反而在高于商定價格的基礎上促成了談判。
在這次談判中,耐心成了絕對的關鍵。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中方談判人員因急于回國而喪失耐心,談判的結果一定是以中方的讓步而結束,這樣的話不僅會造成當下的經濟損失,而且在今后的貿易中會處處占據下風,這個損失將會是長久的、巨大的。
有句民間的俗語講得好:“耐心猶如一株很苦的植物,但果實卻十分甜美。所謂堅持不懈的本質是時間的投入。”人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在通過精心的策劃、細致的運作之后,就會發現,真正的決定性因素往往在于能不能堅持到最后。智力的爭鋒在談判中的作用當然不可忽視,但是在水平接近的時候,心性的較量則顯得更加重要。耐心作為一種強大的心理素質,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以不動制動。在談判場上,耐心可以說是一種威力無窮的招式,可以制敵于無形。
所以作為一個談判者要注意談判過程中有耐心,因為談判就是一個相互博弈的過程。如果沒有耐心,那么就很可能使談判陷入僵局或者直接就導致破裂,而如果有耐心,能夠和對手一步步講條件,妥協就能夠保持良好的氛圍。同時也表現了己方很好的誠意,對手就更加信任己方,從而利于己方談判中獲得主動。(資料來源:桑老師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