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新商機的探勘和辨識——發現許多潛在的創新商機。
2.創新商機的篩選——挑選好蘋果(黃金創新商機),去除壞蘋果(招致成本或商譽損失的創新商機),達成滿足“真正需求(現存和隱藏)”和提供“超越期待的驚喜”。
3.合理的財務規劃——預估的營收、精簡成本和預估利潤,符合現實且易達成。
4.內外部知識搜尋和掌握——各地美食的瀏覽和深入了解,評估自身是否有能力在合適的成本下完成。
5.利用“前端預防機制”,將通過篩選的創新商機和突破競爭特質,植入產品/服務中,并從中盡早發現“主要問題”或“主要著力點”在哪兒?
6.使用各種創新技法解決“主要問題”或得到“主要著力點”的各種創新想法,得到多個產品/服務的創新概念。
7.創新概念的篩選和優化,最后只有一個最可行且最滿足原始需求的創新產品/服務概念,可以往下延伸推動執行。
8.利用“前端預防機制”,進行最佳可行的創新產品/服務概念的結構設計,并從中發現“主要問題”,并用創新技法解決。
9.利用“前端預防機制”,針對最佳可行的創新產品/服務概念結構,進行“細部”的“流程規劃”和“監督現場規劃”,并從中發現“主要問題”,并用創新技法解決。
10.以最經濟精簡的成本,按照上述所有“前端預防機制”的規劃產出結果,具體成為一可操作的創新產品/服務原型(prototype)或雛形。以此原型檢核是否滿足當初的“真正需求”或“超越期待驚喜”,也同時需要判斷是否可大致滿足當初的財務規劃,若有不滿足的事項,要重新回至第4~9步驟詳細檢視,是否需要修正更改,直至達成創新項目的營利市場目標或其它市場目標(除非必要才能修改)。
11.以“可以操作”的原型測試和調查市場反應(或者送樣給客戶確認),假如預判無法達成營利目標或其它市場目標,則重新回至第4~9步驟修改創新產品/服務概念。如果實在無法達成,則可考慮中止創新項目,避免研發財務預算大幅擴增也無法達成目標,畢竟此時僅僅花費創新項目團隊的人力薪資成本。
12.假如步驟11順利,可進行數個至數百個(視各產業而定)產品/服務的“小量測試” (trail-run),如果出現次要或小問題(“主要問題”已于第4~9步驟解決),進行微幅修正變更。
13.假如步驟12順利,可進行數十個至數千個(視各產業而定)產品/服務的“大量驗證”(pilot-run),如果出現次要或小問題(如果確實徹底執行‘前端預防機制’,‘主要問題’已于第4~9步驟解決),進行微幅修正變更。
14.假如步驟13順利,可以正式接單和提供小量產品/服務給客戶或消費者,之前要備齊如使用說明和手冊、規格書、檢驗標準和報告等客戶或消費者需要的文件。而營銷或促銷計劃也必須按當初的規劃和預算實施,也可以在此再度針對注意事項深化訓練員工。假如過程中有任何次要問題或者客戶消費者抱怨,也需要微幅修正變更。
15.在第1~14步驟中,從創新商機辨識到創新項目執行,產生的任何想法、如何執行的過程、失敗或成功的結果及獲得經驗等,均需要以文件或電子化履歷形式,放置“創新知識庫”內。假如“創新知識庫”累積的信息、知識和經驗越充足,越會有“趨吉避兇”的效果,日后的創新項目成功概率會大幅增加,而創新項目的預算和時程需求也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