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2日晚,“延安市文化產業發展培訓班”在中山大學舉辦,廣東省華商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廣東省社會政策研究會趨勢預測專家、廣東省金融創新研究會趨勢預測專家、中國平衡預測分析法創始人蔣健才先生應邀從未來高度,就互聯網經濟時代下的文化產業業態主題分享“互聯網+文化產業業態的智庫+平臺經濟趨勢”。延安市各縣(區)委宣傳部負責同志、文產辦主任,市直相關單位;各縣(區)重點規上文化企業負責人,六大產業園區負責人參加了本次學習培訓。
“如何理解互聯網+?”互聯網+已不是一個新名詞,傳統的互聯網+已經被大多數人吃透,但新經濟時代下,互聯網+如何進一步創新,從而煥發新活力,開啟新的藍海?!
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的結合是高度緊密的,可以說,互聯網+的出現,帶去了文化產業一次井噴式的發展,極度繁榮了文化產業業態,打破了傳統文化產業的壁障和界限。甚至可以說是互聯網+成全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文化產業!
蔣健才老師指出,傳統文化產業的痛點是文化創新是屬于小眾的,是陽春白雪的,是不能滿足小民的,小圈子自閉現象普遍,產業化能力嚴重不足;互聯網經濟時代下互聯網+文化產業出現了極大的變化,文化創新深入小民,無論是文化創新還是文化創業都變得大眾化,開放的平臺賦予了文化產業極強的產業化能力,但也因此帶來了過多的文化泡沫、快餐產業,并最終成為阻礙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攔路虎、絆腳石!
“互聯網+如何改變文化產業格局?”蔣健才老師分析指出:首先互聯網+創造出了小公司大平臺的模式,其次互聯網+改變了文化消費模式,使得文化消費成為了人們可以拿在手中的日常消費,創造了全民市場;再次是互聯網+降低了行業進入門檻,消弭了行業壟斷;最后,互聯網+使得文化產業的文化創新開始有跡可循,有據可依;文化產業通過互聯網+,引進來,走出去,文化創新正通過互聯網這一網絡,在全球流通!
蔣健才老師指出,陰陽平衡,互聯網+曾帶動文化產業進入暴漲式發展階段,但是暴漲對應暴跌,文化產業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極速膨脹、瘋狂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文化產業泡沫,文化產業發展呈現扭曲的面貌,魑魅魍魎橫行無忌,極大程度上擠壓了優秀文化產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文化產業要如何完成一次漂亮的轉型升級?蔣健才老師指出,第一要從四個維度“舍”,即地緣戰略、區域經濟、產業鏈串聯和行業趨勢;第二要從三個平衡“得”,即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平衡,產業鏈內循環與外循環的平衡和短期生存與中長期發展的平衡!
“新互聯網經濟時代下,文化產業的下一個藍海在哪?”蔣健才老師的回答一針見血:“智庫+平臺”經濟,不是單純的智庫經濟+平臺經濟,而是“智庫+平臺”的復合型經濟形態!
最后,課堂進入提問環節,學員就延安在新時代環境下,文化產業如何轉型升級等所關心的問題進行提問。蔣健才老師一一做針對性解答,受到學員的一致高度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