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0日上午,“個舊市2019年解放思想大討論暨科級領導干部專業能力提升培訓班”在中山大學舉辦,廣東省華商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廣東省社會政策研究會趨勢預測專家、廣東省金融創新研究會趨勢預測專家、中國平衡預測分析法創始人蔣健才先生應邀剖析解讀“個舊市區域產業結構發展”問題。個舊市四套班子領導成員參與了本次培訓。有思想、有系統、有路徑、有抓手的“四有”培訓內涵深深吸引了學員!
個舊市地處云南省南部,與越南相鄰,既是環山抱水、氣候怡人的生態勝地,也是以礦產資源豐富聞名的中國錫都。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個舊市憑借豐富的礦產資源,經濟發展迅猛,一度成為云南省老牌經濟重市之一。但隨著礦產資源逐漸耗竭,個舊市發展速度放緩,逐漸被其他城市所超越,人口外流,城市出現空心化,不得不面臨所有資源型城市當資源耗竭后發展停滯,甚至成為“空城”的宿命問題!如甘肅玉門、鄂爾多斯、山西大同等。
個舊市有著自己的發展豪情,早在2007年,個舊市就貫徹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謀劃個舊市轉型升級之路,全力打好“文化”和“生態”兩張牌!但“從個舊的城市經濟發展史看,傳統產業始終是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大力發展原有資源類產業,延長產業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才可為培育接續替代產業贏得時間和空間,也是多元穩固的產業結構形成的必然要求?!币虼耍瑐€舊市形成了“雙中心”發展局面,不忘深挖存量,積極謀劃創新增量,這是個舊市的轉型升級之路!
在談及個舊市轉型升級時,蔣健才老師敏銳地指出,在轉型升級的路上,必然會涌現出許多思路,有適宜的也有不適宜的,但無論適宜不適宜,都有很強的迷惑性,所以往往導致謀而不決,瞻前顧后,容易錯失發展機遇。個舊市在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中,真正欠缺的不是解題的思想和方法,而是批改答案的思想和方法。為此,蔣健才老師提出四個維度的判斷方法,即地緣戰略、區域經濟、產業鏈串聯和行業趨勢。
關于地緣戰略,蔣健才老師分析認為:
個舊市位于“一帶一路”西南方向中國南亞西亞經濟帶上,但個舊市地處內陸,實際處于“一帶一路”地緣的邊緣。個舊市與東盟成員國越南相鄰,是連接昆明和越南河內的紐帶,但從整個云南省發展規劃來看,中心只能是滇中城市群,而個舊所處的滇南城市群處于地緣邊緣。但在滇南城市群中,個舊則處于中心地位。
因此,個舊的發展思想是:發掘個舊在滇南城市群中的中心優勢,從周邊引進來、向外走出去,也就是中心控制,邊緣“蠶食”的發展思想。
關于區域經濟,蔣健才老師如是分析到到:
當前個舊的主要優勢是氣候環境和生態環境極好,是多民族文化匯聚之地。
個舊同樣有劣勢,劣勢表現在個舊傳統第二產業發展進入下滑期,城市人口外流,新興產業基礎薄弱,轉型升級動力不足。個舊目前的產業結構現狀是打造了大屯新城區,呈現出新老城區雙中心局面,其中大屯新城與紅河州中心區蒙自相連。
根據區域經濟情況,其發展系統是新城賦能,配合紅河州總體發展規劃,打造滇南城市群中心區;老城轉型,依托生態氣候和文化優勢,打造滇南城市群后花園,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關于產業鏈串聯,蔣健才老師分析認為:
個舊市現狀:礦產資源耗竭,沒有大學城、科研院所之類的優勢,但是有優越的氣候生態環境、世界錫都的歷史名片。
產業鏈串聯存在的問題:第二產業中價值鏈高端部分未能布局起來,產業鏈沒有形成閉環,生態氣候優勢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發展成為產業鏈。
產業鏈串聯下的發展路徑:第一在頂層設計上要走智庫+平臺模式,第二在進行有效產業鏈串聯方面,合理的產業鏈串聯的關鍵在于融入“五入園”,即商協會入園、專家智庫入園、人才入園、項目入園和資本入園。
關于行業發展趨勢,蔣健才老師指出:
對于一個趨勢向下的行業而言,資本認為外部需求已經開發極致時,會從這個行業撤走,從而形成夕陽行業。處于趨勢向下的產業的企業,絕大部分都將走向微利和沒落之途。作為個體,是無法改變這種局面的。
對于一個趨勢向上的行業而言,資本會涌入,并轉化為生產資料成為推動行業快速發展的力量,一旦資本獲利,就會形成一種強大的旋風,吸引更多的資本、社會力量、資源等源源不斷的涌入其中,這個行業也就有機會快速的發展起來。作為個體,會隨著上揚的過程,而獲得成功,也就是時勢造英雄。
結合當下的行業發展趨勢,個舊市的發展抓手第一是價值鏈上的中高端部分,第二是以休閑養老、度假旅游為中心的第三產業。
如何確保個舊市可持續發展?蔣健才老師提出了三個平衡的原則,即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平衡、產業鏈內循環與外循環的平衡和短期生存與中長期發展的平衡。
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平衡
蔣健才老師總結個舊市的外環境:一帶一路倡議下云南是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與東盟成員國越南相鄰;處于昆河走廊之間,是昆河經濟走廊的紐帶;有色金屬行業發展進入瓶頸期;產業競爭加速集中向價值鏈中高端的競爭;新興產業、文旅休閑業、高端現代服務業高速發展......
個舊市內環境:礦產資源耗竭,礦產開采加工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發展一度影響甚至阻礙第三產業發展,價值鏈一直處于低端位置,優越的地理生態環境未能轉化為具體的產業鏈上的優勢.......
如何評價:能在內環境上揚長避短,能充分利用外部環境機遇,規避風險。
產業鏈內循環和外循環的平衡
產業鏈內循環即是產業鏈能閉環,并可以構成互為因果的良性循環
產業鏈外循環即是產業鏈具有很強可延伸性和兼容性。
如何實現產業鏈內循環和外循環平衡?蔣健才老師指出其策略就是:智庫+平臺及五入園并舉的發展模式。
短期生存和中長期發展的平衡
短期生存和中長期發展平衡即是不能只有短期沒有長期,也不能只顧長期,無視短期。短期規劃、中期規劃、長期規劃要能協調統一。
在這一點上,蔣健才老師充分肯定了個舊市“雙中心”的發展模式,在短期生存和中長期發展上實現了良好的平衡。
最后,課堂進入提問環節,學員就個舊在新時代環境下,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和如何轉型升級等所關心的具體問題進行提問。蔣健才老師一一做針對性解答,受到學員的一致高度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