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已然過半,一邊是京東、聚美接連上市,卻爆發假貨丑聞;一邊則是魅力人格體裹挾著互聯網思維,在激進后蕭條沉寂。兩種商業模式尚未碰撞就相繼觸礁。
在平臺、PC格局書寫已畢,移動互聯網隨時準備接下王位之際,用市場說話的電子商務,還存留哪些機會?零售實戰派領軍人、電商骨灰級操盤手黃若則給出了五條錦囊妙計,但在億邦動力網看來,可以用一句話來概述,那就是:創新!創新!創新!
這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是互聯網思維的精髓,亦是電商創業從仿美到超美的關鍵之匙。
以下為黃拓自述:
從革命者到反革命 電商既得利益者開始恐懼
早期進入行業的人,已經成為既得利益之王。他們放出的最大聲音就是,這是一片紅海,99%的人都會死掉,不要進場。十年前八年前他們是起義軍,是革命者,如今坐了江山,坐擁良田,成為地主,非常害怕后來者的革掉他們的命。
這種趨勢,對于眾多創業者而言是件好事。為什么?這種聲音的背后透露著他們的固步自封、不再進步。BAT里某個大佬說過的一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任何一家互聯網企業距離破產只有30天。當你從革命者的姿態,變成捍衛者的姿態,其實已經走向創新的對立面。
目前電商占社零總額的8%,還很微不足道。你用10年時間創造了8%,為什么后面的兄弟不能用5年時間再創造一個8%出來呢?
從別人碗里撈魚 要創新而非沿襲老路
下一輪的創業者最忌諱的,是用上一輪的路數去做今后五年的電商創業。前一輪創業者是在開疆辟土,靠燒錢、融資教育市場,獲得顧客。那個時候的顧客好比公海里面的魚,但現在創業是從別人的池塘里把魚撈過來,你是在撈京東的魚、淘寶的魚、亞馬遜的魚。
所以,如果重復過去10年不斷燒錢的做法一定壞事。下一波的發展寄希望于有沒有新的玩法,特別是新的獲客路徑,以及新的載體,比如SNS、大數據給新的電商創業者提供了新的機會,這些機會是前輩所沒有的。
去中心化時代來臨 用幾十萬用戶養活一個企業
下一個電商熱點可能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這個道理好比上學時,老師往杯子里放小石頭,再放碎石,接著撒沙子,都以為裝滿了的時候,再倒進一杯水。
所謂的去中心化,就像線下零售,先有沃爾瑪、家樂福這種大型的賣場,接下來一定會有專賣店、品類殺手、品牌旗艦店。同理,作為下一輪的創業者,一定特別關心去中心化的方式。
去中心化的時代是建立在有幾十萬的用戶就可以維持公司存活的基礎上,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要兩千萬注冊用戶,八百萬產生購買。這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今天再去做一個超大規模的電商平臺,比如萬達,為什么大家都不看好?如果換做五年前,萬達用類似做規模、跑馬圈地的方式做電商,會獲得市場份額,因為它資金雄厚。
但如今沒有模式創新,靠燒幾輪錢去搞定,絕對癡心妄想。
當然,去中心化也不算是“小而美”,小和大是相對的概念。還拿沃爾瑪和屈臣氏作比較,屈臣氏的體量不到沃爾瑪千分之一,但不代表沒有生存價值。
去中心化的價值將表現在:①商品復購能力很強,小的用戶族群即可拉動,手機數碼這樣的大類目肯定不適合;②品牌性比較強,用戶認可,忠誠度高,比如像保健品、營養品、藥妝,用戶驅動性很強;③用戶族群定位清晰,比如母嬰場景,這個階段消費很強。
不過,去中心化不能過于極端理解。就像自媒體也算一種去中心化式生存,但不意味著有了自媒體,傳統媒體人就都要下崗。電商的去中心化是未來三五年不斷誕生新的電商模式,但不代表非此即彼,不再有大的電商平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