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社交電商、網紅經濟……這類社交電商模式的共同特點是非常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粉絲的經營,而這樣獨特的屬性讓其近年來在國內電商界內迅速躥紅。東南亞是不是也有類似的電商模式?他們的業務發展得咋樣?
Shopee就是一家主做東南亞和臺灣市場的移動社交電商平臺,該平臺于去年6月正式上線,今年1月開始在深圳和香港設立辦公室開展跨境業務。
據Shopee介紹,目前Shopee已成為臺灣地區移動購物App的第一名,每天的訂單量是14萬左右,月GMV(總銷售)6000萬美金,相較3個月前翻了一倍。
據億邦動力網了解,Shopee的母公司為東南亞大型互聯網企業Garena,該企業創立于2009年,于2016年獲得馬來西亞國庫控股公司領投,騰訊追投(騰訊幾年前領投了A輪)的1.7億美金D輪融資。該企業除了電商業務和主營的游戲業務外,還擁有類似阿里支付寶的支付業務Airpay以及類似微信的社交業務Beetalk,從業務上看簡直是“東南亞版”的騰訊。
近年來東南亞市場持續火熱,除了在今年4月12日被阿里收購的Lazada外,還有曾獲唯品會投資的Ensogo以及垂直電商平臺Zalora都紛紛來華開展跨境出口業務。那這位主打移動社交電商的Shopee會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拼殺呢?日前,億邦動力網與Shopee的跨境業務總經理Hans(黨輝)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Shopee跨境業務總經理Hans(黨輝)
對話雙方:
億邦動力網
Shopee集團跨境業務總經理Hans
社區電商概念在東南亞還早呢!
億邦動力網:你覺得中國跟東南亞的社交電商有和異同?
Hans:相同點是中國和東南亞人在購物的時候都喜歡去聊,這是亞洲人的共通特點。歐美的電商用戶不喜歡購物的時候跟賣家溝通,而習慣直接下單就購買,所以很多歐美電商也不開放買家雙方聊天的功能。但是亞洲人如中國人、東南亞人和臺灣人購物是high touch的模式,他們喜歡去跟賣家溝通了解更多細節才去購買,也喜歡砍價,更注重的是逛的感覺。
不同點是,相對于東南亞,中國電商在社交這塊走的更前面。中國不管賣家還是買家在社交媒體上都會更加活躍。最明顯的特點是中國電商都很喜歡做社區,如淘寶和小紅書。但做社區的基礎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社區電商需要有用戶(User)愿意去產生(Generate)內容(Content),中國有很多優質的用戶去做這個事情。
但在東南亞這個習慣還沒起來,電商如果做社區,剛剛開始,還沒有很多高質量的用戶產生內容,如果高質內容的量起不了,社區是做不下去的。這也是Shopee暫時還沒做社區的原因。
億邦動力網:所以東南亞做社區暫時是沒戲了?
Hans:只能說目前東南亞的用戶還沒形成在純社交媒體之外還可以很活躍去發文章的習慣,但電商在純社交媒體上是可行的,比如Shopee在Facebook上面都有活躍的買家賣家交流的社區。在臺灣就有專門針對全職媽咪人群的“蝦皮媽咪交流區”,Shopee開店賣母嬰產品的賣家及買家會在這個社區內進行交流。
如果在購物App里面發布文章就成了一個更窄范圍內的社交了。現在在東南亞這個階段還沒到。
億邦動力網:目前東南亞主流的純社交媒體有哪些?
Hans:東南亞用Facebook和Line比較多。Facebook主要用于分享,而Line屬于通訊類的應用。而Garena旗下的Beetalk在東南亞市場中也可以排在前列。
東南亞網紅電商過得咋樣?
億邦動力網:既然社區電商暫時走不通,那Shopee做的社交電商主要走的是什么路線?跟國內哪些電商模式對標?會跟微商類似么?
Hans:模式上跟淘寶對標。Shopee可以把產品分享到社交媒體,但不像中國微商可以做分銷找代理,而是傳統的一級銷售模式,在這個角度上Shopee更類似淘寶。
億邦動力網:Shopee的社交屬性體現在哪里?
Hans:首先,在社交方面,Shopee跟社交網絡類似,可以把Facebook的好友或者通訊錄的好友介紹到自己的店鋪或者自己關注的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