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jackielzw
早在2013年,小農女便在微信上做起了賣菜生意,但由于2C的半成品生鮮客單價低、配送成本高,最終項目夭折。2014年9月,小農女重新啟動,這一次走的是餐館配送(2B)+ 線下生鮮站自提(2C)的模式。今年6月25日,主攻餐飲后端供應鏈的小農女獲得8000萬A輪融資。
今年五月開始,小農女開始從自營向平臺轉變,仍然專注于為餐飲后端供應鏈,但是會接入第三方,包括企業與個體商戶。合作的方式既可以是第三方自己提供產品供應給客戶,也可以已小農女作為供應商,只負責分揀配送至附近客戶。新模式啟動近一年,小農女聯合創始人李斐對于行業的發展有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為李斐撰文:
小農女在行業內經營了近1整年的時間,這里再次抽空提筆寫一寫這一年的經驗和感受,與大家分享。最大的感受,ToB生鮮、比ToC生鮮還要苦,還要復雜,要更深入供應鏈深層的卷入,挑戰更大。
下面細細說來。
小農女做是餐廳(或者類似餐廳的B商戶)的一站式采購平臺,這是切入點。
對于餐廳老板來說,買菜既貴又不方便。這是痛點?,F在老板們一般兩種狀態:第一種自己去周圍菜市場買菜,又累菜又貴。每天4、5點出發,到周圍的小菜市場買菜,最多去個二級批發市場買,這已經是城市內流通的第二個或者第三個環節。單個餐館購買量小,是無法獲得該市場內的優勢價格的。第二種讓送菜佬(這是一個幫餐館賣菜的自由的職業)幫忙送。方便了些也不用起那么早,但是大家都要賺錢,可能更貴。而且個人菜佬缺乏信譽的背書,服務品質可能不穩定。
所以,大家模式的核心點就是:餐館端——集中各家餐館的采購量,供應端——從城市內的一級批發市場集中采購、甚至未來直接到產地,打掉中間環節,直供帶來價值。
但是現狀是什么樣的呢?
北京是競爭最慘烈的城市,前后估計不少于20家在做這個模式,總計花掉的money應該超過1億元。結果呢?目前北京10W商家里面,最多也就被覆蓋了1W多家,也就是剩下的80-90%的餐館依然在使用傳統的方式采購。而這1W多家正在被服務的餐館,各家公司整體的月度流失率甚至高達40%。各個在運作這塊市場的企業,日均銷售額過20W的,虧損率也基本不低于20%。即,咱們互聯網這幫人,用一個至少虧20%的“雷鋒賣菜”似的大招,用了1年時間也只搶來了原有市場不到20%的份額。
通,還是不通?同行們心里都有過疑慮,我們堅信這個行業一定是要被互聯網改變的,但現在大家的路子是否走的是最正確的那條,尚待探討。
【最有競爭力的選手,依然是菜佬】
我們搶走的大部分是原來那些私人賣菜佬的生意。跟這部分人聊過,相當多的人從初期對我們這幫互聯網選手的恐懼到現在無所謂,為什么呢?我們初期搶走了他們很多客戶,但逐步的又相當多的客戶回流到他們手上了。
之前一個菜佬跟我說過:“你們可以隨叫隨到,隨時補菜么”“你們可以客戶忙的時候,還過去幫他摘菜、洗菜么”“每個客戶重點關注的菜品不同,對應的單個菜品的質量和報價都要不同,你們做的到么”“我們100%不遲到,不影響客戶生意,你們做的到么”“你們能保證每個客戶經理、客服對待客戶,就像我們這樣完全像對待衣食父母一樣么?”
他說的好有道理,我競無言以對。
【互聯網選手VS傳統菜佬勢力】
為何前面看似說得通的商業邏輯,到這里看起來貌似效率并沒有提升?打掉中間環節、全自營控制服務品質,最終帶來的還是“價格更高”?“服務更差”?
這里我們來看看,一部分典型菜佬們的服務情況:
1、 自己本身零售賣菜。大部分從二級批發市場采購,即采購價格可能比我們略高一點,至于高多少、不能確定,農產品批發市場定價非常復雜,后續會細致講。
2、 批發賣菜給餐館是兼職,以零售為主。給餐館送菜、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穩定的采購量,以及出掉尾貨控制損耗。換句話說,這幫人是ToC+To B,因此即便ToB不賺錢,他們也值得做。
3、 只服務自己周邊的一些餐館。一般來說一個私人菜佬服務的商戶數量不超過10家,每天的金額不超過5000元。服務對象的穩定性,讓他們對客戶需求極度熟悉,比如A商戶的苦瓜就只要中間孔有一元硬幣大小的、因為要做“苦瓜晾肉”這個菜,中間的孔太大、浪費肉,空太小、這個菜做不出感覺。服務對象不多,讓他們每天凌晨做零售的同時,順便就按照客戶需求挑選好了他們最合適的品種。同時,他們也知道哪些客戶對哪些菜品的要求不高,這些菜品他們就可以給賣相差一些的,綜合降低成本。
OK,看完這幫底層人民服務的典型狀態,大家基本應該可以清晰,為何他們的效率可能并不比我們低?
再簡單說一下我們互聯網選手們的大概運作模型:自建倉儲分揀,自己采購,自己控制配送,公司每天24小時運作,白天偏前端(各類公司職能部門:銷售部門、客服部門、財務部門等)運作,晚上到凌晨重后端(采購、倉儲分揀、配送部門)運作。目前采購的源頭大部分還是一級批發市場或周邊小基地。
我們一起來對比一下兩者的效率。重點看兩個方面:成本結構和服務質量:
1、成本結構方面,互聯網選手們看似“打掉了中間環節”,從源頭(目前大部分尚未達到源頭,離得還很遠。也不一定就必須走源頭,后文會詳細探討)直送消費者,但其實打掉了一些環節、卻創造了更多環節。
即,傳統模型,有幾級(最高三級)關系在里面,最終到消費者;互聯網模型,雖然打掉了中間的幾個環節,但是這個生意變成了“完全自己做”,那么公司內部的流程其實就變成了各個環節,表中所列的是業務流程中必不可少的各個環節。而原本傳統模型中每一級選手,都是包攬了“采購分揀配送客服財務”等所有環節的。
2、服務質量上,前面已經清晰描述了傳統菜佬為何能夠更好的服務客戶,這里說明一下,為何互聯網選手們目前的“純自營模型”無法做到這么好的服務,“中心化”思路,代表著所有東西都要按照統一的標準在總倉內統一進行、再向下分撥,否則倉內作業沒法高效進行。這樣就肯定無法滿足部分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了。另外,每個環節有每個環節的職能,因此當客戶產生問題的時候,我們送貨的是司機,這里往往沒法最高效的如傳統菜佬一般幫助客戶解決問題。而我們的工作地點可能離客戶30~50公里之外,更不可能提供“隨叫隨到”的服務。
因此,這里一對比看,我們有可能完全打敗菜佬們么?自營+中心化思路天然在這個行業內存在缺陷。也是基于此,我們小農女在這個市場是純自營+中心化思路,只有靠價格取勝,這個不長久。To B市場一旦價格恢復,立刻丟掉,不像滴滴快滴搞死其他對手后不補貼了,就能笑到最后。而我們通過走自營+開放之路,把一個城市中心化的大倉服務中心,變為阿米巴似的多點狀密度服務中心,將傳統菜佬、或者我們培養的新型菜佬卷入服務體系,共同服務周邊的商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