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電商培訓師廖志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jackielzw
1月9日消息,據一位投資界人士爆料,希望“趁熱打鐵”殺入進口電商市場的京東于日前向洋碼頭提出了收購意向。據悉,京東商城CEO沈皓瑜帶隊來到洋碼頭位于上海的辦公地點商談收購洋碼頭30%股份,但最終并未達成協議。
對此,億邦動力網聯系了京東和洋碼頭兩方面進行確認,京東公關部表示并無此事,洋碼頭CEO曾碧波則未置可否。不過,該爆料人士指出,京東布局跨境業務卻早已有跡可循,“當事人否認也合乎情理,畢竟這事兒黃了。”
億邦動力網了解到,京東在2014年對外公布的戰略規劃中,曾將“國際化”放到了重要位置,集團CEO劉強東的年會發言也明確指出,京東國際化要提速。在2014年期間,透露擬建海外倉儲的消息、旗下第三方支付機構網銀在線獲批跨境支付牌照、公布進口食品三大戰略等一系列動向都表明了京東發力跨境業務的決心。
業內人士稱,京東在這個時候選擇以收購洋碼頭的方式半路殺入進口電商市場并不是不可能的事。“2014年天貓國際的迅速增長恐怕是讓京東坐不住了!”
根據阿里巴巴在2014年12月底公布的數據,目前,已有來自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的5400個海外品牌進駐天貓國際,產品涵蓋母嬰用品、美妝個護、食品保健、服飾鞋包、生活數碼等品類。上線10個月,天貓國際成交額增長超過10倍,其中30家店鋪單店成交超過千萬元,物流上已與上海、寧波、鄭州、杭州、廣州五大保稅區達成合作。
“京東海外業務在與天貓國際的比拼上暫落下風。”上述人士談道,“但收購洋碼頭可能會是京東的機遇所在。一方面,作為行業排頭兵的洋碼頭,增長速度快、推新能力強,能夠讓京東看到希望;另一方面,洋碼頭與天貓國際均采用第三方平臺的模式,發展路徑相似,如果京東成功收購洋碼頭,將有機會與天貓國際直接抗衡。”
不過,該業內人士也指出,對于洋碼頭而言,過早的站隊卻不是一件好事,也無法將自身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因此,這項收購案暫時無法達成也是可想而知的。
據億邦動力網了解,洋碼頭的業務形態包括C2C和B2C,兩塊業務的銷售額基本持平,平臺所有SKU來自海外個人買手及零售商。此前,洋碼頭COO蔡華曾向媒體透露,網站用戶總量過百萬,日均訂單量過萬,平臺上的個人買手超過1萬人,零售商超過1千家,平均每天新增2萬至3萬個SKU。
而對于國內電商紛紛跳出來做進口的現象,曾碧波此前曾向億邦動力網指出,事實上,本應該2015年才達到的熱度提前發生在了2014年,因為天貓國際、亞馬遜直郵的出現把它拉到了頂峰。“洋碼頭不擔心自己發展的節奏,但擔心行業過早的虛火會帶來不必要的干擾,包括原來的傳統進口商及內貿電商,可能會來干預這個市場。”
此外,對于京東、蘇寧、1號店這些國內大平臺覬覦進口市場的現象,曾碧波表示,目前,進口電商整體規模偏小,洋碼頭和內貿大平臺的盤子相比體量尚小。“緊張是肯定的,威脅也是存在的。”
相比之下,進口電商行業還處在發展初期,跨境零售進口出現“一頭熱”現象才是最讓進口電商從業者擔心的事:一是政策改革迅速,但真正的交易量還很難跟上;二是媒體和資本過度關注和追捧,但有實力和有產業沉淀的項目少;三是國內市場踴躍,但國外商家還不積極。
“若京東向洋碼頭提出收購意向,對洋碼頭來說,或許便是所謂的國內電商過早干預進口市場的現象,同時也少不了資本過于關注和追捧的因素。”一位海淘B2C負責人向億邦動力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