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提出:“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健全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的機制,創造平等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努力實現充分就業。”十二五規劃體現了就業優先的原則。
擴大就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經濟
十二五規劃提出: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創業規模。完善稅費減免、崗位補貼、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技能鑒定補貼等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完善和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場地安排等鼓勵自主創業政策,促進各類群體創業帶動就業。建立健全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帶動就業機制。完善就業援助政策,多渠道開發公益性崗位。鼓勵開展對外勞務合作。
就業崗位的增加有賴于經濟發展,反過來,擴大就業也會促進經濟發展。失業率高使大量勞動力脫離社會生產過程,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使社會公平難以實現,也降低經濟的效率。就業也是近期發展目標和長遠目標的結合點。只有當前的就業問題處理好了,才具有經濟持續發展的可能,才能將潛在的經濟增長能力盡可能地發揮出來。
在結構調整中創造崗位
經濟結構調整關系到經濟發展的后勁和運行質量,更關系到就業結構的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中,政府部門應超前預測,統籌規劃,創新招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作為發展中大國,制造業和服務業是吸納勞動力的兩大部門,在我國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而這兩個部門的發展能不能帶來相應的就業增長,關鍵在于我國經濟發展能否根據資源稟賦條件,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十二五規劃提出: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不斷擴大集體合同覆蓋面。全面推進勞動用工備案制度。規范勞務派遣用工。改善勞動條件,加快勞動標準體系建設,加強勞動定額標準管理。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加強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切實維護勞動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