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作坊】
曾經聽了很多課,讓人豁然開朗,讓人斗志昂揚。然而不出三日,一切恢復如常。
問題出在哪兒?因為這是企業培訓的普遍現象,所以:
不是老師的問題,不是學員的問題,也不是內容的問題,
而是——學習模式的問題。
問題一:學習概念和理論,讓學員自己在實踐中應用——這是想當然!如果學員有這么強的學習力,他早就不需要來參加我們組織的培訓了。
問題二:剖析案例,希望幫助學員理解理論——這更是荒謬!案例沒有可比性,天時地利人和的背景條件都不同,經驗不可復制,總結出來的結論也是片面的,根本不能照搬照抄。
問題三:希望把個體教會了,組織就好了——這是不懂組織!一個組織的能力提升需要團隊協同配合,即便大家同時坐在一起聽同一段話,每人理解能力不同,收益大小就不同,等到執行時會互相拖后腿。如果學習不能做到全體成員同步成長并形成共識,那反而會導致組織內部的不和諧。
工作坊不是培訓,它既不是講道理,又不是講案例,更不是個體學習。而是把團隊討論這件事為什么要做?該怎么做?該由誰來做?
工作坊又不同于通常的企業會議,有理論架構,有知識體系,有工具方法,有決策機制,有會議規則。把該培訓的內容穿插在過程中。在此過程中提高了認識,達成了共識。會議開完了,方案也形成了,方法也學會了!
【課程背景】
身處變革的時代,領導者必須對上述變化有敏銳的觀察與清晰的判斷;
戰略管理是企業的最核心任務,在宏觀環境、產業環境與社會人文環境的頻繁變革的今天更是如此,企業急需找到新的發展空間。而在這個過程中,盲目冒進或者固步自封都是不可以的。需要依靠一套科學的方法和工具。
【課程目標】
? 了解變革時代的特征,及其給企業戰略管理帶來的挑戰;
? 掌握戰略管理的整體架構、理論與知識點;
? 了解變革時代下戰略創新的四種模式;
? 學會使用戰略設計的實用工具表單;
? 通過現場實戰研討,澄清企業的戰略;
【課程內容大綱】
第一部分 戰略管理認知與常見誤區;
一、企業的戰略盲區——常見的幾種“偽戰略”。
二、股東利益和客戶利益,哪個在先?
三、戰略規劃和戰略執行是什么關系?
四、好戰略的標準:回報高、時間長、應變快;
五、戰略管理的定義、流程與內容框架;
第二部分 戰略管理的常用分析工具
一、宏觀環境PEST分析——政治法律、宏觀經濟、科學技術、社會人文;
二、產業環境波特五力分析——競爭者、潛在競爭、替代品、上游、下游;
三、內部資源能力——價值鏈分析;
四、如何構建核心競爭力——“五個不”標準;
五、戰略的四種選擇:低成本、集中化、差異化、藍海戰略;
第三部分 變革時代的特征與戰略創新四種模式
一、變革時代的特征:
1、信息透明,導致價格競爭;
2、科技進步,導致產品競爭;
3、流量思維;導致惡性競爭;
4、邊界模糊,導致模式競爭;
5、新生需求,導致文化競爭;
二、創新的四種模式:
1. 從無到有——原理層、工具層、應用層三個層次的從無到有;
2. 從有到優——一切圍繞顧客的需求;
3. 重新定義——身份一變,機遇全來;
4. 重新組合——規則、元素與結構三個關鍵點;
第四部分 戰略設計與共識
一、我們的顧客是誰?——聚焦,才能深度理解顧客
1. 用戶和客戶分別是誰?
2. 客戶重要還是用戶重要?
3. 顧客的選擇為什么要聚焦?
二、顧客的需求是什么?——分辨需求的種類,采取相應的策略
1. 哪些是客戶自己都不知道的需求?
2. 是剛性需求還是顯性需求?
3. 我們選擇滿足顧客的哪些需求?
三、我們如何滿足顧客需求?——揚長避短,差異化競爭
1. 銀行業舉例;
2. 機械制造舉例;
3. 互聯網舉例;
4. 餐飲業舉例;
5. 服裝業舉例;
6. 家電業舉例;
四、我們的企業宗旨和定位是什么?
1. 什么是加工業思維;
2. 什么是產業鏈思維;
3. 什么是生態思維;
4. 什么是資本思維;
5. “我來自何方?”——基因的重要影響
6. “我是誰?”——戰略定位選擇
7. “我要去哪兒?”——使命和愿景
五、我們已經或將要參與哪些業務?——多元化經營的三種途徑
1. 上游不變,下游變(案例);
2. 下游不變,上游變(案例);
3. 上游下游同時變(案例);
4. 互相加持競爭力(案例);
六、我們需要提高哪些內部能力?——SWOT分析
1. 進攻戰略;
2. 扭轉戰略;
3. 多元化戰略;
4. 防御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