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數不清的中小企業,有千千萬萬正謀求突破發展的企業主,并且還有很多辛勤工作的員工。他們投入大量的資金、時間和精力,應對著現在,考慮著將來。
然而從整體上來看,中小企業雖然投入很多,產出率卻普遍不高,相當比例的中小企業辛辛苦苦一整年,只獲得一些微利,而且還不知道明年會怎樣。他們都沒能找到突破性發展的道路。導致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有三:
一、以為自己在創新,其實只是改變了各種戰術,比如開辟電商渠道、加強績效考核、優化各類流程、提高產品質量。而企業重要的內涵如戰略和文化,這些并沒有改變,人還是那些人,思維還是那些思維。
二、學了一些轉型的思路,不知道如何落地應用,思路終究只是思路,離應用還是很有距離的。很多人愿意學習大牌專家的書籍或課程,其實越高等級的理論,就越追求原理性、共通性和完整性,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被更多人使用。當理論需要轉為實際時,理論研究者往往沒有提供一套完整的落地方法工具。而且中小企業的本身就不夠職業化、規范化,更需要一套量身定做的方案。
三、其實大公司的轉型很多也是高投入、高失敗率的,但是他們能夠承擔試錯成本,他們也有一些冗余崗位可以安置落后人員一掃除轉型的障礙。中小企業則不同,資源缺乏,人才更缺乏,內部還不穩定,團隊職業化水平低,資金也不夠充裕,在生存和發展之間依然只能選擇生存,所以不敢貿然轉型。然而不愿嘗試前路就越狹窄,轉型就越無處入手。越是沒能有效轉型,就越是陷入低效勞動,越是勞而無果,就越無法騰出資源精力來轉型。如此惡性循環。
在以往變化不大的環境下,這種惡化的速度不算很快,大家都能相安無事。為什么近些年傳統行業的壓力巨大?因為自從創業潮以來,各種跨界沖擊加劇,各種商業模式創新,使市場更透明,原有業務渠道的信息不對稱優勢、地緣優勢、人脈優勢等保護層被擊潰了。首先是一些產業鏈的終端即零售端受到影響,繼而影響上游的各個環節。
還有這一類這樣的企業,他們構建了某些競爭壁壘,比如規模效應、核心技術、政策優勢等,穩穩守住了一塊市場,卻還是久做不大,難以轉型升級。他們要么是已經碰到了行業的發展天花板,要么是沉浸于舒適區域而不愿意進行新的嘗試,將整個行業的水平帶上新的高度,他們更愿意防守而不是進攻。直到這個領域出現了攪局者。
當我們的企業都遇到了問題,很多人很容易歸結于政策與經濟環境,這種結論即便沒錯,但卻于事無補,歸責于外并沒有意義。任何環境下都有還在發展的企業,哪怕中小企業的存活率只有1%,為什么不能是我們自己呢?
中小企業的轉型突破,前提需要心智的成熟,
既要有危機感,又要有信心和決心。
既不能過于悲觀,也不能作溫水青蛙。
在具體措施上:
首先:最重要的還是突破市場,突破規模瓶頸,達到一定的體量,這樣資源充分了,才有調整的空間。但是想要打開市場,在新的市場態勢下,營銷策略需要做大幅度創新;
第二:在新形勢下,為什么要整合資源、提高能力,如何構建核心競爭力;
第三:為了順應市場需求,配合戰略的轉型,我們原有的管理邏輯和規則應該都如何做顛覆式創新。
以上三點,在后文中都會詳細談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