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到公司快關門時才想起精益生產
作者:何曉剛
觀點一:不要等到公司快關門時才想起精益生產
觀點二:公司快關門時導入精益生產一定失敗
觀點三:公司應當在經營狀況良好的時候導入精益生產
觀點四:公司快關門時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公司定位、戰略規劃及資源重組
觀點五:公司經營狀況陷入困境時,更應該投入,而不是節約
全球經濟產業環境仍然看不到好轉的跡象,大部分產業及行業仍然在低迷中徘徊掙扎,市場萎縮、訂單下降、利潤蒸發、員工流動、軍心渙散…….等等,猶如潘多拉的魔盒被打開,一連串的災難從天而降,中國人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經濟危機!
筆者最近就經常接到這樣的診斷邀約,說,何老師,我們的企業快不行了,能不能到我們企業幫忙看看,問題出在哪里,有什么辦法。其實不用去現場,電話里幾個問題基本上就清楚了企業的狀況,如,企業是否在傳統且成熟的行業?管理層的學歷、經驗結構如何?是否有經營計劃及經營預算?每年的培訓預算是多少?多少年沒有進行設備投資?信息化系統(ERP)運轉狀況如何?通過這幾個問題,其實中國很多中小企業的管理還停留在15年前,15年前,或許市場給了我們豐厚的利潤,如果不能及時進行產業升級、管理轉型,那么15年后的今天,這些企業就只能茍延殘喘,關門、倒閉只是時間問題。那么,在這產業低迷,行業整合的階段,企業如何尋求突破,重構企業競爭優勢?如果企業抓錯了藥,錯過了最佳時機,才是真正危險的事情。
一個企業快關門的對最大的信號就是現金流短缺,從而導致一些列經營、運營及運作問題,此時導入精益生產,無異于雪上加霜。因為精益生產導入初期需要企業支付較大額外成本,只有運營健康的企業才能夠支撐精益體系的構建。
企業的經營環境分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內部環境可以通過各種管理工具進行改善提升,包括精益生產技術;當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企業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戰略調整,而不是精益生產,精益生產只是在企業價值鏈系統的某些環節做出優化,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節流,而不是開源。而當前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外部環境問題,其次才是內部環境問題,企業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切忌本末倒置,特別是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更應分清問題之輕重緩急,以便對癥下藥,階段轉型,穩步提升!
那么是否說公司陷入困境就不可以嘗試精益生產呢?也許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新的模式,就是在在重新規劃企業戰略框架下,優化調整企業內部運營系統及組織結構,在此基礎上選定價值鏈的核心環節進行精益試點,同時建樹公司的企業文化,營造良好的企業內環境,沒有這樣的“鳳凰涅槃”的過程,就不可能真正有中小企業的明天!
2009年,我們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
2010年,我們成為世界最大的生產制造中心!
2011年,我們的GDP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
現在,漢語已經成為很多歐洲主要國家的小學必修語言!
……
明天一定會更好,關鍵是您的企業明天還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