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當前的經濟在下滑,甚至比2008年還要差,特別是民營企業,已經到了嚴冬時節。在于客戶溝通中,看到很多無助和壓力的表情,深感做老板的艱辛。大的環境受政策與市場的調節,我們無法改變,面對客觀的環境,我們企業能怎么做呢?以下結合自己的行業和下游行業的現狀,并針對下游行業中的領先企業做一些探討與研究,也是希望能夠在變革的年代背景下,企業如何突破自我,尋求創新的發展做一些建議吧
那么當前我們的企業在發展中都遇到什么挑戰呢?中國民營企業發展也剛剛走完了十幾年的歷程,也剛剛完成了初步的原始積累。企業在正在處于發展轉型中。九十年代你做什么都掙錢,員工也好管理,國家政策也寬松,什么勞動法,養老金在很多中小民營企業形同虛設。大量的勞動密集企業,充分的人力資源促成了企業原始積累完成。于是很多企業拼命上規模,從管理來看還是粗放式,大家一直高呼做大做強,視乎只有大了才可能強。被沖昏頭腦ide企業家有在政府的慫恿下一路高歌。讓遭遇2008的風波后,國家出來拯救,可是很多的企業家根本就沒有停下來反思,就算反思了也沒有執行創新和改革。到了2012,持續下滑,還在等待國家救市,這次國家會救嗎?很多人在等待,救算國家救了,,,那么下一次呢?市場經濟不能讓國家的救世成為一種正常的行為,否則就像第五項修煉中所言中的:今天的問題解事今后新問題的原因,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怎么辦?我在哪?我要到哪里去?這個在德魯克早年提出的企業基本命題必須要讓我們企業家和企業的高層深深思考,必須要回歸企業發展和生存的基本面來思考。當前企業具體的挑戰是什么?
一,同行業低價無序競爭
在市場環境很好的時候,是看不出問題,現在需求不暢,拼價格成為大部分企業最主要的武器,見效快,救好比我們感冒去看西醫。這個也是企業無奈的選擇。企業這個時候會關注成本,加強內部管理,從源頭來逐步抓消耗,杜絕成本管理的黑洞。這一做法無可厚非。是人的常規思維,你想的到的,其實你的同行一定想的到。如果以前比較重視這塊工作,那么在競爭中,或許能有一定的優勢。我現在服務的化纖行業就非常充分說明這一點。哪怕就50元的價差,客戶都很敏感。繼續下去,還能走多久,走多元呢?如果經濟2年沒有好轉呢?必有一批企業在價格競爭中離開這個舞臺。
二,競爭的焦點轉移
由于產業鏈各個企業生意都不好做,從產品價格競爭,質量競爭逐步演變為差異化的競爭,可是面對差異化的需求,你準備好了嗎?在海水退去的時候,大家終于看到了隨沒有穿衣服,可是遲了。在競爭中的眼觀和主動性非常重要。競爭演變有如下特點
第一是速度競爭,怎么理解呢?用我服務的下游行業來講吧。在當下原材料下行時候,什么最重要,那就是周轉時間。下游化纖企業如果周轉超過一個月就死定了。比如一個月前的原料為9000一頓,30天出貨,可是出貨時候原料為8000,無形中虧損1000元每噸啊。純利。這個時候有些企業忽然察覺,可是已經遲了。所以速度競爭在這里表演得淋淋盡至啊。其實速度還有其他的理解,你的價格走時間差,你的準備工作充分等等,主動應對也是速度的概念。
第二是團隊的競爭。市場的戰果如何,其實前面講了客觀環境誰都不能左右,為什么有少數的企業非常的瀟灑活著呢?今天拜訪四川一化纖企業,居然貨不夠賣,為什么?團隊協同作戰,配合度非常好。而且這企業的庫存期只有5天,好厲害的企業,能做到15天已經很牛了。充分把市場分析,上游分析,下游分析,同行分析,甚至對其他輔助材料行業的分析非常到位,從采購生產銷售所有的管理人員充分溝通,做到每天碰頭會做分析,反復研討。所以團隊不是說說,必須要落到實處,企業光靠孤獨的老板拍板決策,而且決策沒有依據,行嘛?必敗無疑。在具體的團隊合作上,浙江傳化的團隊營銷模式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我也曾與傳化的高管溝通并探討過。今天的競爭不是個人與個人,不是企業與企業,是團隊與團隊的競爭。
第三是產業鏈的競爭,曾經發表過《產業鏈價值聯盟的思考》也深深的道出了當前企業必須要關注的話題,做企業不能僅僅關注自己的內部微觀的細節,雖然細節很重要,過于細節會讓企業走入一個誤區,細節不是決定成敗的唯一標準。曾經流行的《細節決定成敗》幾乎成了企業的圣經。我們尊敬的企業家朋友們,要小心走火如磨啊!產業鏈的聯盟和上下游互動非常的重要。特別是針對受上游波動比較大的行業,比如化纖企業。還有我在客戶服務中發現的一些問題,比如我們是做化工,對下游化纖企業應用的相關設備有要求,但是設備是設備廠家提供,在給客戶提供設備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應用我們產品的輔助設施,造成很大的被動。還有作為化纖企業,不能把下游的需求進行研發,但市場危機來時,如何有競爭力呢、。
第四是管理的競爭。今天對于中國大部分企業,核心就是管理,雖然多年前科學技術史第一生產力,但現在管理必須要成為第一生產力。在西方資源整合和信息是第一生產力,美國就是利用全球生產的概念,而china只是其一個生產車間而已,中國創造如何崛起,海需要時間,這個差距就是要上好管理課程,管理是實踐,從實踐中主動推進。人才不是企業的核心要求,管理到位,人才才能發揮,否則只能是內耗。面對管理對象的變化,面對員工跳槽成為正常的現象,企業如何做好人員管理,做好知識管理非常重要。
未完,待續——行走在營銷實踐與培訓事業的探索者——
2012年6月24 與成都出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