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卡梅倫當年選舉的時候不曾許諾當選后會舉行公投,他如今也不會在公投退歐后黯然辭職。他也許成為英國歷史又一個位“張伯倫”那樣的首相——因為自己的愚蠢令英國陷入困境,從而背負罵名。
盡管英國的大多數精英階層都支持留歐,但經不住普通民眾人多勢眾,最終“稀里糊涂”地得出了退歐的結果。卡梅倫可謂是“搬著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果不其然,公投剛剛結束,不少英國人就后悔了。在投完票后,不少英國民眾似乎才意識到要搞清楚“歐盟”是個什么東東。已經有超過52萬人在英國議會網站發起請愿,呼吁舉行第二次公投。
不過,他們也許真的有機會。正如華爾街見聞此前介紹,公投后英國并不會馬上退出歐盟,而是要經過以下程序,整個過程大概要持續兩年:
英國與歐盟將進行初步磋商,隨后英國首相向歐洲理事會主席致信,表達英國希望基于歐盟條約第50項條款商談退出歐盟的想法。
兩年之后,英國會自動退出歐盟,除非歐盟其他27國一致同意延長談判。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么談判會延續到結束為止,之后英國退出歐盟。
這么長的時間內,如果政府操作得當,而且期間民意搖擺,也許英國退歐的趨勢仍然可以逆轉。加拿大新聞網站the globe and mail撰文指出,如果英國能在啟動第50項條款前與歐盟達成協議,那么也許真的可以再舉行一次公投,留在歐盟。
英國接下來需要決定何時申請啟動第50項條款,這完全取決于英國。不過卡梅倫辭職之后,最有可能接替他成為英國首相的前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表示,他不會急于這么做。
等待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如果英國還處在一個將離而未離的狀態,那么其與歐盟談判時將處于一個更優勢的地位。而對于蠢蠢欲動的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來說,同樣是如此。
只要第50項條款不被觸發,英國就可以將其作為對各方的籌碼。一旦條款觸發,英國就會很被動。
如今的歐洲方面就很為難了。二戰之后,歐洲各國領導人好不容易組織了一個歐盟,在共享市場的同時降低各國之間的沖突。德法兩國不會允許成員隨意進進出出,或者以退歐為威脅勒索歐盟。
歐盟理應對英國“殺一儆百”,它手上有足夠多的重磅武器。歐盟可以剝奪英國公民在歐洲工作的權利,并且禁止英國公司進入歐洲市場。后者對英國的打擊是致命的,目前英國與歐盟的貿易量占其總貿易量的40%。
但英國繼續留下來同樣符合歐盟的利益。
如果事情還會有轉機,那么在觸發第50項條款之前的這段時間就非常重要。一旦英國觸發開關,一切將不可逆轉。眼下,英國和歐盟之間仍有喘息的空間,他們可以試著做出某種安排,讓英國和歐盟之間的關系僅做出少量的變化。
這會是一個微妙而又艱難的平衡。歐盟對英國的任何妥協,都將成為將來其他希望脫歐國家的范本。不過,這樣也遠好于英國與歐盟徹底決裂。因為一旦徹底分裂,英國需要立刻與歐盟各國商談自由貿易協定,其國內經濟將會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
如果雙方最終在觸發第50項條款前達成了協議,英國可能需要再度舉行一次公投。但愿這次公投是用頭腦去投票,而不是感情用事。
英國人,你們已經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不要一錯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