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詞典網站Investopedia上,今年被查詢最多的詞就是“Smart beta(聰明的貝塔)”了。
可見在今年急促而巨幅的震蕩中,投資者是多么恐慌。美國三大股指全部慘淡收官,其中標普500指數全年下跌1%,為2011年以來首次收跌;道指全年下跌2.3%,創2008年以來最差年度表現。
隨著美股從連年持續上漲進入滯漲,投資者對跑贏指數的需求也比此前幾年更加強烈。在這樣的背景下,既有指數基金紀律性強、低成本優點,又有主動基金戰勝市場因子的“聰明的貝塔”策略自然大受追捧。
晨星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中期,美國聰明的貝塔產品規模為4500億美元。同時,近十年來,聰明的貝塔在全球成熟市場中也成為了發展較為迅猛的一種新型投資策略。
具體來說,采用“聰明的貝塔”為策略的基金本質上追求的不再是對指數的緊密跟蹤,而是希望通過指數編制過程中對選股和權重安排的優化,獲得跑贏傳統市值加權指數的超額收益。它結合了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兩個優點,能夠突破市值加權指數的限制,為投資者提供更加靈活的、多樣化的投資組合策略。
盡管如此,在對沖基金大佬、AQR Capital Management聯合創始人Cliff Asness看來,“聰明的貝塔”仍然屬于積極投資。他在2014年9月與同事 John Liew合著的文章中寫道,盡管該策略本身可能是透明的,但是選擇該策略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投資決定,并且投資者從中獲得的也不是普通的beta(即整體市場的波動與回報)。
從目的上看,投資者選擇“聰明的貝塔”,為的正是獲得超額收益率(alpha)。
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Insider指出,在某種程度上,買入追蹤標普500指數的基金相當于在對美國整體經濟進行下注,賭企業盈利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增長。
不過,隨著美股連續刷新歷史新高,投資者對這樣簡單地買指數的投資方式開始生疑。畢竟,自2009年的低點以來,標普500指數已經上漲超過3倍,并且在過去三年中,每年的漲幅都超過10%。
此外,今年以來美股乃至全球市場出現的巨震,以及包括阿克曼在內的多位對沖基金投資大佬折戟沉沙,也讓投資者更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