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債臺高筑,隱藏著巨大的風險。1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在會議上警告稱,當前必須高度關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問題。
據新華社報道,一些常委會組成人員表示,適度舉債有利于加快發展,但過量舉債無異于飲鴆止渴、后患嚴重。個別地區、個別領域債務風險控制如果不當,就有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風險。
陳竺副委員長表示,針對不少委員提及有的省、地區負債率超過100%,100多個市本級、400多個縣級的債務率超過100%問題,當前地方政府財政普遍存在一定缺口,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和財政收入增速的放緩,未來是否可能出現一些地方政府事實上的“破產”問題應值得警惕,對這些問題要未雨綢繆提前研究。
吳曉靈委員認為,當前正在推進的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工作,只是推遲了存量債務兌付的時間,并沒有解決大量地方政府債務的質量問題,還要下大力氣尋找化解存量債務的辦法。在舉債投資受限的背景下,未來經濟建設的錢從哪里來,關鍵還要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基礎性建設,必須強調對社會資本的產權保護和契約精神。
馮淑萍委員稱,存在大量地方債的根本原因是財政體制存在著嚴重的財力與事權不相匹配,地方承擔的事務太多。而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深化財政體制改革,調整中央和地方的財權與事權關系。
12月22日,關于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工作情況,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稱,地方違規舉債、變相舉債仍有發生,監管難度較大。一些地方政府仍然違規舉債,或為企業舉債違規提供擔保承諾等;個別金融機構繼續為地方政府違規舉債提供支持,并要求政府進行擔保。“明股暗債”等變相舉債行為時有發生,監管難度較大。
樓繼偉表示,2015年,財政部向地方下達置換債券額度3.2萬億元,主要用于償還當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債務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