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協負責人近日透露,四大國際鐵礦山之一的必和必拓(BHP)首次采用中國指數定價鐵礦石,這意味著中國定價鐵礦石邁出了第一步。
據《上海證券報》,必和必拓9月份以私下議標方式,對兩船鐵礦石采用了上海鋼聯(my steel)的62%澳洲粉礦指數進行定價。這是四大國際鐵礦企業第一次在定價時采用中國指數。據了解,除必和必拓外的另幾大國際礦山也在和上海鋼聯談判,討論采用上海鋼聯指數的可能性。
必和必拓此前都是參照普氏指數定價。上海鋼聯的鐵礦石指數和普氏指數編制方法趨同,但取樣不同。普氏指數樣本多采自外企,而上海鋼聯樣本則多取自中國鋼廠、貿易商的采購市場成交價。對比顯示,兩者年度差價稍有差異,上海鋼聯鐵礦指數比普氏指數低0.3美元/噸。
2010年之前,四大國際鐵礦每年年初同中國鋼鐵廠談一個“協議價”,這個價格一年中基本不變,俗稱年度長協。鐵礦石和海運費的劇烈波動使長協合同難以執行,2010年3月鐵礦石年度長協合同終止,參照普氏指數定價的月度合同開始主導市場,但這種定價模式備受質疑。
作為全球最大鐵礦石消費國,中國應該積極爭奪國際鐵礦石定價權,以改變我國以鐵礦為基礎的黑色工業在成本端受制于人的局面。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對《中國證券報》表示,當前的鐵礦石貿易格局與20世紀80年代的原油十分相似。公認的定價中心尚未形成,貿易定價方式多元化,國際貿易量逐年增大,又恰逢鐵礦石供需關系逆轉,定價優勢開始由賣方轉向買方。
實際上,中國一直在爭取鐵礦石定價權。大連商品交易所設立鐵礦石期貨,上海清算所上線鐵礦石掉期,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引入全球四大礦山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FMG入股。讓國際礦山交易時采用中國指數,也是中國努力的方向。
根據研究人士提供的數據,鐵礦石主力期貨合約價格與青島港現貨價的相關性由2013年的不足0.8提高到目前的0.99以上,與普氏指數、TSI、中鋼協、上海鋼聯等所有境內外鐵礦石價格指數的相關性也都超過0.98,期貨價格已成為現貨貿易和國內外價格指數的重要參考。
“基差定價模式開始試行,目前現貨主要定價依據的普氏指數的運行規律開始發生實質性變化,改變了普氏指數快漲慢跌、漲幅大跌幅小的特點。”研究人士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