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證券網,時光網援引外媒9日消息稱,中國中影集團和美國電影協會有望達成兩項協議:一,中國引入國際審計機構對票房進行第三方監督;二,中國將取消批片配額限制,并于明年1月1日施行。目前,中美雙方尚未有官方消息確認此事。
上述報道還稱,將被取消配額限制的是批片。對此,中影集團已經同意,并將著手訂立細則。買斷批片的發行公司需發行一定數量的電影才能具備相應的資質。中國電影主管部門需要時間列出具有此類資質的電影公司,因此該政策到明年1月1日才會生效。
早在2012年,中美雙方曾簽訂《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協議內容包括:中國每年將增加14部美國進口大片,以IMAX和3D電影為主,共34部分賬片以及30-40部批片;美方票房分賬比例從原來的13%升至25%。這份協議將在2017年到期,這也就意味著,未來進口片的配額限制可能會進一步開放甚至取消。
分賬片和批片的區別在于:前者為國際一線公司制作的北美新片,進口數量有限,國外片商要參與中國票房分成。而后者多批量引進,其一年指標配額占進口配額近50%,國內片商以固定價格把國際影片的放映權從國外片商處買斷,國外片商不參與中國票房分成。
報道還稱,中國電影監管部門推出了全新的網站,用以提供權威的官方電影票房數據。
中方之所以建設上述票房統計網站,與中美在電影票房數據方面的爭執有關。美國電影協會認為,今年在中國內地上映的美國影片《終結者:創世紀》、《速度與激情7》遭遇了偷票房事件。由于缺乏第三方數據的支持,中美雙方各執一詞,指責和辯解都難以成立。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底赴美國事訪問期間,美國電影協會與中國電影集團開展對話,提出了多個訴求。《好萊塢報道者》報道稱,對話的結果是:中方將做出兩項關鍵性的讓步,即在進口電影配額方面,中國接下去可能全面放開批片的數量限制。此外,中國還將允許國外電影公司起用國際審計機構審查電影票房。
中國電影市場并未完全向國際市場開放。中美雙方的核心分歧在于——美國希望全面打開中國市場,而中國則希望能夠為國產電影發展贏得更多時間。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已經發展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成為國內外電影制片企業的必爭之地。
根據藝恩咨詢的數據,2015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前6天票房總收入已達16.3億元,七天票房總收入有望達到19.0億元,較2014年同期增長81.4%。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債券分析師姜超團隊認為,這意味著,文化娛樂消費正在成為居民節假日消費中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