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美國和歐洲的貨幣刺激政策增強了全球的流動性,老外們可能指望不上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刺激措施了。
中國央行近半年來不斷出臺降息、降準和一些類似QE的措施,旨在提振銀行貸款,壓低市場利率,以刺激經濟發展。但瑞銀認為與歐美的刺激措施相比,海外投資者可能沾不上中國央媽的光。
“它們的傳導機制截然不同,”瑞銀駐倫敦新興市場跨資產策略主管Bhanu Baweja接收彭博新聞社的采訪時說。
Baweja認為,中國的經濟刺激措施力度目前為止還弱于美聯儲和歐洲央行。例子就是雖然中國六個月內三次降息,但是貨幣供應依然沒有出現大幅增長,經通脹因素調整的利率水平僅小幅下降。
瑞銀還表示,中國已經實施的刺激措施在降低風險成本方面的效果可能不如其他央行。比如,當美聯儲把基準利率降至零時,市場借貸成本隨之下滑,幫助了很多依靠美元融資的跨國企業。相比之下,籌集人民幣資金的跨國企業寥寥無幾,因此中國央行的措施不會推動全球權益資本成本(cost of equity)下降。
“中國實施寬松政策對降低巴西、南非或者印尼的權益資本成本毫無幫助,”Baweja表示。
貨幣寬松之下,中國有多少廉價資金會流入國際資本市場尋找更高的收益成為一個問題,尤其是在中國股市一片紅火的情形之中。此外,中國金融機構對外投資的渠道也并不順暢,中國對外金融投資截止4月份規模僅為900億美元,遠低于歐美的4000億規模。
所以,盡管中國在全球的綜合影響力從未有如今這么重要過,但央行的政策措施卻很難直接在全球市場上激起波瀾。
不過中國央行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可以通過調整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來實現。 牛津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Adam Slater在本月的報告中表示,盡管中國和國際資本市場的直接聯系很弱,但如果中國經濟放緩將拉低全球債券收益率和商品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