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應鏈管理中,材料管理和配送管理活動之間所形成的存貨點稱為庫存緩沖點(Decoupling points,簡稱DP)。庫存緩沖點的定為反映了企業供應鏈的客戶服務水、庫存狀態以及采購戰略等重大問題,因此庫存緩沖點是審視供應鏈管理合理性的重要變量指標。
下面就讓我們回憶下我們上餐館吃飯的各種情形,即以我們身邊的餐飲企業為例,把庫存緩沖點設成5種,見下圖示:
五種庫存緩沖點模式示意圖
組裝生產 配送
供應商 原材料 成品 客戶
DP1
DP2 庫存發貨
DP3 按庫存生產
DP4 按訂單組裝
DP5 按訂單生產
按訂單采購制造
DP1:在食堂吃飯時,我們端著盤子,用手比劃向打菜師傅示意。假設把我們的手指的指點動作看成下訂單,打菜動作則看成交付,那么企業滿足客戶的速度則非常之快,幾乎是零時差。然而此模式對食堂或快餐店并非完全有利,因為承擔的庫存是熟食狀態,備貨多可能產生庫存浪費,備得少又不夠賣。
在這種模式下,企業將庫存置于離客戶最近的位置,不允許缺貨。企業的采購計劃、生產計劃、庫存配送計劃都來自于內部預測,并且每一種產品數量在理論上都是大于實際需求數量。
DP2:當你在一家火鍋店用餐時,您先將點餐單交給服務員時,通常只要等上3~5分鐘時間,就有服務員將所點食物送來。體現了庫存緩沖點的另一種模式,即存貨生產。不管是哪位客戶下的單,后廚都只需要將已經儲存在冷藏柜內的食材取出來,拼盤送達客人桌上即可。
在流通型企業中,這種方式被稱為分散需求、集中存儲。如蘇寧或國美電器在一個城市有許多門面,而店門通常只擺出一個樣品,當顧客下單并付款后,由配送中心統一安排配送到顧客家中。因為根據供應鏈管理的“大數定律”,庫存點越多,預測誤差就越大,通過集中庫存,可以提高預測精準度(其實質是分散預測的各個分部正負大部分被中和掉了,即此長彼消),降低整體庫存水平。同時,對顧客的需求滿足響應速度放慢 ,通常了。
DP3:同樣作為快餐店的麥當勞和肯德基情況有所不同。因為品種少,顧客做選擇的時間很短,以“巨無霸漢堡”為例,當收銀員下達指令后,通常在2分鐘,漢堡就會做好。但他的漢堡絕不是餐前就存在,而是在點餐后由后臺加工中心用面包、牛肉、生菜臨時“組合”起來的。在短短的不到2分鐘時間內 ,包括了信息處理、后廚活動以及收銀員的取遞等。
肯德基 模式意味著在顧客下單時,企業將庫存置于零配件狀態。著名的戴爾電腦也屬于此模式,即接到訂單后開始生產組裝的ATO模式。聯想電腦在專賣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意味著庫存是DP1;戴爾在顧客付款后需要等上約2周時間才能發貨,對顧客來講,響應需求時間被延長了,但這對戴爾而言,只需要預測零配件的需求,而不用預測成品電腦的需求,他同樣提高了預測精準度,降低了庫存。
DP4:在五星級酒店吃飯,你會發現情況又有所不同,點完菜后你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時間才能開吃。
酒店模式下,可供選擇的品種太多了,當顧客下訂單的時間,產品多處于原材料狀態,在接到訂單后,企業響應所需要的活動更多,交付時間自然更長。這種模式常見于高檔家具和印刷行業,即接到訂單后開始生產的MTO模式。企業將庫存置于原材料狀態,響應市場稍慢的同時,得到的回報是降低了庫存風險。
DP5:最后一種類似于“私家菜”模式,一些私家菜館需要至少提前2~3個月預訂,這意味著從下單到滿足需求,顧客要等上2~3個月的時間,想想在這2~3個月之內,魚和蝦是在天上飛還是海里游呢!
“私家菜”模式響應顧客的需求時間很長,相當于顧客下單時庫存處于供應商處或供應商的供應商處,這種模式是接到顧客確定的需求后,才開始安排設計、采購、生產、包裝、配送物流等活動,生產模式相當于面向訂單的采購PTO或面向訂單的設計ETO。如電梯產品、大型空調等就屬于此類。
以上五種庫存緩沖點模式,不存在孰好孰壞,首先,對企業而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其次,在同一種產品的不同生命周期,庫存緩沖點的定位是動態的。最后,企業不可能只選擇唯一的庫存緩沖模式,一定是因地制宜,多模式并舉。
----------------------------------------------------------------------
評論摘錄:
目前許多企業都是這樣的做法,有什么問題嗎?改善的空間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