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較大的鞋店,供應商梳理是由采購、銷售、物流、財務、企劃共同完成的,通過臨時組建的一個“梳理小組”,采用一套專門的分析方法(工具表),對供應商的運費排名、物流人工占用、到貨量、返貨量、折扣銷售占比、毛利指標、殘次客訴等關鍵經營數據進行挖掘,找出無效供應商和品牌,避免店面充斥劣貨驅逐良品,占用寶貴的門店銷售資源,同時挖掘出當前重點合作的供應商,徹底解決供應商采購分散,采購量不足沒有話語權,相應的進貨也會優惠很多。
“隨意采購”,然后慢慢的讓導購試貨,占用了有效的銷售時間,占用了僅有陳列空間,直接影響銷售產出。這就是鞋業集合店不良庫存猛增的主因,這也難怪終端導購整天埋怨鞋不好賣,抱怨背后其實隱藏了我們對供應商管理的不足,并不是每個供應商的鞋都好賣,動輒幾千個供應商,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嗎?
一、供應商梳理方案:建立五大指標、進行六類評估鞋店如何衡量一個供應商是否“有價值”?這是供應商梳理小組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根據鞋店面臨的市場環境和市場地位,每半年我們就要選擇關鍵的分析指標,對供應商進行評估,下邊是一個較為強勢的鞋店在壟斷市場資源的階段的分析指標。
1- 《供應商梳理指標選擇》
這個鞋店的梳理小組,根據公司決策層的指示,需要對無效的供應商進行精簡,也就是要利用半年的時間進行末尾淘汰,剔除部分供應商,并對留下的供應商進行效益分類,確定半年內的合作份額,基于這個鞋店的壟斷地位,小組選擇了通過零售數量、毛利額、毛利率、采購數量、退貨率五個指標的交叉使用,使用半年的經營數據,將每一個供應商的等級劃分出來。以及確定和每個供應商的合作方式和能提升改善的點。
例如:
供應商1:零售數量“高”、毛利額“高”、毛利率“高”、采購數量“高”、退貨率“低”,這樣的供應商堪稱“完美型”,是我們必須長期緊密合作的供應商。
供應商8:零售數量“低”、毛利額“低”、毛利率“低”、采購數量“低”、退貨率“高”,這樣的供應商怎么還能允許它的存在呢?早該做淘汰了。事實是,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供應商。
上圖中我是用 “高”、“低”表示績效指標的情況,實際做分析的時候,我們需要將幾個指標分別做區間段劃分,下面案例里將會展示怎么劃分。
當然,每個企業的側重點可以有所不同,可能我們就是關注毛利額和退貨率,那這兩個指標就最為主要分析的對照,要在分析的時候自己掌握好指標的權重。
二、示例:鞋店的610個供應商數據梳理結果剖析
分析結果十分驚人:無效的供應商數量遠超我們的想象,也解釋了為什么這個鞋店運費高以及折扣商品有增無減,鞋店在消費者心中的定位無法上升。
1、五個指標等級劃分:詮釋610個供應商的半年績效
2-《供應商等級分析》
供應商績效分析是指,按照半年的零售數據,對供應商的五大指標進行評級,上表中的等級區間設定大家可以根據自己企業的規模進行增減特征。從大數據的挖掘結果層面,本鞋店零售數量在4000雙以上的供應商只有3個,反之零售數量200雙以下的298個,核心供應商不足,采購精力分散十分嚴重,鞋店的負毛利供應商(現在還在合作)31個,毛利率低于30%的達到217個供應商,采購4000雙以上的供應商只有10個,有三分之一的供應商退貨率超過一半,相當于這些供應商發到鞋店的新品有一半是無效款需要返貨,(但是運費是鞋店承擔)。
2、淘汰名單:如何對供應商進行取舍
停止一部分供應商的進貨,并不代表永遠不合作,采購部門會將這部分供應商列為“觀察對象”在合適的時候可以按照《供應商進場申報流程》重新進行考察,淘汰名單需要多方面的進行論證,因此我們會用多個指標進行交叉分析。
淘汰供應商分析思路:零售數量低 + 退貨率高
根據大數據顯示,零售數量等級在0-199,屬于銷量很低,同時滿足退貨率70%以上的客戶有32家供應商。其中有3個供應商毛利額貢獻在5000-3萬之間,還可以,需要再深入分析一下其他幾項績效指標:毛利額、毛利率、采購數量,其中(供應商589),毛利額7710,單獨看還可以,但是參照15年銷售數據可以發現,16年銷售較15年下降很多,而且毛利率只有24%,結合采購員對廠商589的情況介紹,梳理小組評估,供應商589可以淘汰。
上面舉例為明顯有問題的廠商,從哪個指標開始分析結果基本都是一致的。這樣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供應商給我們帶來的是毛利額,還是銷售數量,或者是其他的利益,也方便我們對供應商進行優化管理。
綜述定期做供應商梳理,優勝劣汰,貢獻低的供應商停止合作,季節性或提供特殊功能貨品的供應商要有明確標注,為每一個時間段的銷售找到主力廠商,精準采購,創造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