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跑贏"老齡化"?
轉載:BWCHINESE中文網
隨著大陸老齡人群的增加,加之人們養老觀念的轉變,中國人對養老的需求越來越大,社會養老供給短板隨之凸顯。
BWCHINESE中文網訊,據3月26日媒體報道,北京的數十家公辦養老院床位緊張,數百人排號是常見現象。第一福利院甚至有數千名老人排隊,需要等10年。對此,北京市老齡委負責人坦言“解決養老問題迫在眉睫”。報道的大背景,是中國社會“未富先老”的現實。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面臨著去哪里養老、怎么養老的問題。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大多數老人還是依賴家庭養老,依靠子女養老。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結婚生子,“80后”家庭多是“421”結構:四位長輩、一對小夫妻再加一個孩子。如果將更長一輩的爺爺奶奶包括在內,有些甚至是“8421”家庭。處于倒金字塔結構底端的“2”,在事業發展與照顧老人和孩子之間,難以平衡和兼顧。
高齡老人的快速增長、“倒金字塔”的家庭結構以及“空巢”家庭不斷增多,使得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需求,養老社會化成為大勢所趨。
盡管眼下中國的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服務性行業和部門日漸增多,為老年人的贍養由家庭轉向社會創造了條件和可能,但從“養兒防老”到“社會養老”的過渡并不會天然實現。
美國《僑報》日前刊文說,“銀發浪潮”席卷而來,今天的老齡化規模和速度,是中國前所未見的,也無先例可循,且養老機制建設一定要跑贏老齡化的速度,賦予公民的長壽以質量意義。
北京市老齡委的一位負責人近日坦言“解決養老問題迫在眉睫”。在號稱“示范”的北京養老院第一社會福利院,目前有1100張床位,前面排了7000多人,“老人要住進來,至少得等10年”。有記者調查一些公辦養老院,都床位已滿,數百人排隊很常見。
隨著大陸老齡人群的增加,加之人們養老觀念的轉變,中國人對養老的需求越來越大,社會養老供給短板隨之凸顯。
老年人“望床興嘆”絕非北京一地。自1999年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并日益呈現高齡化、空巢化趨勢,需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去年公布的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大陸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而截至2011年底,平均每1000位老人僅有18張養老床位。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遠遠滿足不了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