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需要許多人力、物力和財力,它是一種風險與利益并存的經濟行為,因此,只有對本企業做各個方面的預測、分析,了解市場行情,了解競爭對手,這樣才能少走彎路,讓自己在激烈的商戰中處于不敗之地。
20世紀初,中國堿市場一直被英國卜內門公司的“洋堿”壟斷。第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西方國家紛紛忙于戰爭,輸入我國的堿大幅度下降,從戰前的3 1500噸下降到1916年的21噸。我國一直從事鹽業生產的范旭東先生抓住這一機會,于1918年辦起了中國第一個制堿企業——水利制堿公司。
戰爭一結束,英國卜內門公司急忙重返中國市場,沒想到遇見永利制堿公司這個競爭對手。經過一番謀劃,卜內門公司調來一大批純堿,以原價40%的低價在中國市場上傾銷,以此想要擠垮永利公司。
永利同卜內門相比,實力相差懸殊,不過也不能坐著等死。怎么辦?要硬拼,是絕對難以取勝的。范旭東先生冷靜地分析了卜內門公司的狀況。當時日本是卜內門公司在遠東的最大市場,而歐戰剛剛結束,卜內門的元氣未完全恢復,現在為了對付永利公司,他們把大量的堿運到中國,這樣,銷往日本的堿必然緊張,永利公司可以乘此機會,打人日本市場,在那里同卜內門公司較量。
于是,范旭東先生迅速到日本,與日本大財團三井株式會社協商,委托三井在日本以低于卜內門公司的價格代銷永利公司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三井公司覺得不要自己的資金,又有利可圖,便很快與永利簽下了合同。
不久,質量與卜內門相同、價格卻低很多的“紅三角牌”純堿很快在日本形成市場堿價下跌的沖擊波。這一突變,使得卜內門公司措手不及。為了保住日本這個大市場,卜內門公司不得不隨之降價。然而,卜內門公司在日本市場上純堿的銷售量遠遠大于中國市場,這一降價,使其元氣大傷。而永利公司的純堿在日本的銷售量不過卜內門的10%,雖降價銷售,損失并不太大。
卜內門公司權衡利弊,覺得保住日本市場比獨霸中國市場重要很多,便主動向永利公司掛出免戰牌。永利公司趁機進攻,一舉奪回了國內市場。
“永利公司”充分調查市場,仔細了解對手情況,“以先知者”姿態出發,從而達到取勝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