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起點道乃始、本、根基、由來、往、古、傳統(tǒng)等亦即古來之道是人文祖先率性行之并引領后代一步步走來之道。“彰往而察來”“繼往開來”來路決定去路。故子曰“述而不作”彰顯道、傳統(tǒng)之重要性。所謂“述”即述“道”。 4、根據(jù)天道。道乃天人和合交通之道。這里充分體現(xiàn)出了孔子的大智慧。孔子由已知推未知由周公一直推導到五帝之堯認定堯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的人文祖先。“堯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道始乎情”故道乃人文祖先基于情率天性而行之者。其情即對天地化育之由衷感恩之情。這一切乃基于一點農業(yè)文明乃靠天吃飯的文明。人道原于天道 5、何為天道“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天道即大中之道即“中正之大道也”。道由之“中”。“建大中以承天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均由此出” 6、“極高明而道中庸”。人文祖先所則天而來之道被孔子命名為“中庸之道”。高明者上天也。人文祖先則效法之而道之以中庸。“中庸之道是孔子的重大發(fā)現(xiàn)我們應該好好研究它”毛澤東語。中庸之道乃人類社會當行、可行、必行之正道、大道、公道、常道 ①中庸釋義中適中。“有鄙夫問于我有知乎無知也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矣”。王夫之說“盈天下只是個中更無東南西北盈目前只是個中更無前后左右。”宇宙間大到天體小到病毒包括人在內都是個中都是一個合適因此我們對待天地萬物只能親和不能敵對這就是中國人的根本的世界觀天人合一。庸以適中的方式做事故有二義一是用二是常。 ②中庸的標本或典范上天和祖先 ③中庸的基本內涵和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序與和。二程“禮只是一個序樂只是一個和只此兩字含蓄多少義理”。序即禮的基本精神和即樂的基本精神。秩序與和諧是天體宇宙運行的大準則。是“事物旋律的秘密”。 7 “大道泛兮以其終不自以為大故能成其大”。“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此《中庸》所謂大經(jīng)即大道即取法天地之道即大中之道。中華民族文化即以此為根本生存法則以此為形而上的本體論。取法大故能成其大“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故中華民族乃成為一個與天地同體并生與萬物為一與大化并行的民族于是中國文化就成為高明、博厚和悠久的文化大智而大年的文化五千年中華文明綿綿而不斷。三、禮——中國文化的基本特質和表征中國文化發(fā)生發(fā)展的外在準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要支柱 1、“禮”的本義——“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字本身即包涵“禮”和“樂”兩層含義。 2、“禮”之源 A、“禮報本反始也”禮尚往來 B、“禮生于情”“先王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始于天而成于人” C、由“物”而“則”由“巫”而“史”而儒禮是“絕地天通”的重大成果禮是中國文明誕生的標志。 3、“禮”之用 A、“禮者人道之極也”“昭明物則禮也”。“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禮乃得道、入道、行道的基本保障乃“不勉而中”“君子思不出其位”的準則或規(guī)范“明乎郊社之禮褅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B、“禮別異”禮的基點是分分而后明分定位即天人關系、人人人倫關系及身心關系的定位即首先要明分、得位、知宜。進而要求各守其分各安其位各行其宜對天、對人、對己都要以禮相待。 C、“禮本于仁”“仁相偶也”仁是在愛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人人、天人乃至身心和諧的大概念是國學的核心概念。“仁者愛人”但愛并非仁的主要涵義。愛屬自然是本能的人與動物均然而且有等差有時限可拒絕講占有故愛只構成人的道德底線敬則屬社會是人倫的無等差、時限不可拒絕和而不爭。故子曰“無敬何以別犬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