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張維迎教授的說法,劇烈金融危機來了,讓企業破產就破產、失業的失業,這是一個好的方法嗎?今天早上我把4萬億所有政策看了一遍,無論加大投資政策還是產業振興政策,包括消費政策等等,當時政府特別提出來企業活力最最關鍵,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提高企業活力。今天看到的高鐵難道沒有價值嗎?我認為張維迎同志是有點偏頗。”《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秦朔在博鰲亞洲論壇“經濟學思辯:需求側管理 vs 供給側改革”分論壇上作上述表述。
秦朔這番話是因為在同場論壇上,經濟學家張維迎說他2009年就警告過當時的政府不應該刺激,該破產的企業就應該破產。只有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家精神才能煥發出來。政府需求管理經常會抑制企業家精神,誤導企業家作出錯誤決策。
秦朔則認為,政府的方案也有合理成分。秦朔感覺最大的問題不在4萬億本身,主要是那一年新增貨幣貸款一下子達到9.6萬億,有那么大新增貸款出來,又搞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涵蓋了中國工業增加值83%,可能除了煙草這樣實在不好振興的。
張維迎則補充解釋說凱恩斯主義本來就是一個乘數效應,就是4萬億帶動40萬億效應。如果只花4萬億帶動4萬億,凱恩斯主義意義不大。這是政策本身的含義。
秦朔認為“需求側管理 vs 供給側改革”這個話題不僅關乎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在歷史上都非常非常有意思。所謂的需求管理,大家都會覺得這跟凱恩斯主義相關的,為了讓我們社會的需求更加旺盛,而不至于出現類似于失業有效需求不足帶來的困境,政府要發揮更大效應促進投資、需求等等。講到供給,發揮企業的活力,以及如何給他們創造更好的環境。每位嘉賓在他們心目中都有對于供給和需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