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故事要講今天中國的宏觀經濟,最近這五六年的時間,如果關心中國宏觀經濟的話,我們從經濟跟金融這兩個角度來看,你能看到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呢?是經濟下行,利率上升,去年很明顯,大家都說錢荒,做房地產的說到哪里找錢,很多人都在幫基金、民間融資銀行打工,從全球經濟上來講,經濟下行過程中利率不斷下行,經濟上去可以承擔更高的資金成本,利率可以上升。經濟已經在下的時候反而利率在上升,這個問題的癥結在哪里?
我們每一年新增的貨幣供應量從銀行信貸角度也好,從整個社會融資角度也好,都要遠遠高于GDP的增長,也要高于GDP+CPI一起的所需要的所對應的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換言之我們要用更多的投入才能夠換得這樣一個產出。這說明我們經濟一定有某種方面存在問題,我們經濟內心的效益是不行的,你要不斷地往里裝投更多的錢才能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
我給大家舉幾個數字,在2007年時,每新增一塊錢的經濟產出,GDP增長一塊錢,在投資上來講需要投一塊錢,今天我們要新增一塊錢的GDP的增長,我們需要投三塊錢,有三塊錢的融資的總成本。拿去年來講我們GDP從前年的40多萬億到53萬億,增長了八九萬億,我們整個社會融資的融資是17萬億多,你增長了7萬億左右的GDP需要總共的融資容量17、18萬億了,這個增長的速度,社會融資總量占整個GDP比重相比增長越來越快。所以從2009年到2013年這幾年的時間,整個中國的債務,整個中國經濟各個部門總的負債跟經濟總的產出的比上升了71%,目前我們非金融部門總的負債相對于GDP的產出超過200%,日本是負債率最高的,日本250%,中國如果按照今天的速度大概在2016年到2017年的時候中國可以趕上日本,成為負債最高的經濟體。我們負債在居民這塊不高,杠桿力不高,但是在企業這端非常高。
全球我們研究宏觀經濟和金融有一個規律叫做530規律,一個經濟體在頭一個五年里,杠桿率上升30%相當于GDP,后一個五年它的經濟就會過得很辛苦。所以我們在今天遇到的這個情況就是這個規律在起作用,我們在前面的五年的時間里面,特別是我們從2008年以后第一次加杠桿,不斷地把負債率提高以后,今天我們覺得整個的經濟非常辛苦,現在正如我剛才所說,我們整個的非金融的企業負債規模已經占到GDP的201%,我們設定每年還銀行的利息7%,我們每年經濟產出的14%都要用來付息。這是中國經濟今天很大的問題,我們利率為什么高,因為我們每天要還的債太多,企業要考慮還債,資金還是非常緊張。
這就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債要負得那么多,還債的壓力要那么高,肯定是說明我們的效率比較低,或者說明我們的產品的利用率比較低,我們整個稅后的投資回報率從全社會來看是不斷下降的,能勉強把資金的成本還上去,讓企業能夠可持續就已經不錯了。我們今天看到中國經濟的最最核心的一個焦點問題在于,我們有很大量的資金都投到了不能夠創造很高效益,不能夠創造很高效率的低效的部門里面去。比如說我們地方政府的很多投融資平臺,這個責任不完全是歸地方政府,比如說我們的民意,我們都希望公路不收費,各種各樣的站都弄掉,你想想看這個基礎設施投進去以后沒有回收的方法只能是債務越來越高,工程已經開發了不可能停下來,浪費更大,所以你得不斷地去投。所以我們大量資金不斷投入到基礎設施和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臺里了。
第二個我們各地的地方政府都在招商引資,所以提供了大量的優惠政策,優惠條件,這樣的話就使得很多的企業靠它的實際的經營能力,沒有辦法在市場上競爭,沒有辦法在市場上存活,但是因為有這么多的補貼,有這么多的優惠政策,他算算帳可以活下來,單個一個開發區、保稅區各種各樣的區,企業在這里投資他覺得核算,可是三年五年以后,全國各類同類型的產品起來以后,就發生總量過剩。經濟過剩成為今天中國很大的問題。有很多的錢又投入到這樣一個僵尸型企業或者類僵尸型企業,整個社會需要很多的資金,社會的供應量也很大,但是因為投入的地方沒有產出,投進去的地方趕快還債,趕快發工資就不錯了,沒有辦法去創新、研發,最后導致錢在企業里面都是死錢,因為弄進去一點就還債了。
這個很像日本當年泡沫經濟破滅以后日本的情況,它的債務是真實的,每一年都向他要還本付息,他產出的能力和效益是不行的。如果說我們認為中國經濟今天之所以出現經濟下行和利率上行是因為有太多的資金投入到低效的平臺,僵尸企業等等,我們未來如何改變這樣的情況。非常顯然,我們一定要創造一個新的環境,讓我們的資源配置在這些能夠有更好的產出效益的部門里面去。這些部門包括我們應該更多地讓資源從很多的農村配到城市,有一些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到城市,給更好的待遇,城市的產出比農村產出要高,我們未來的動力就是新型城鎮化的動力。
未來動力我們現在講到的整個非公有制經濟,或者民營企業如何降低它的門檻,因為它有更好的效率,讓它進入過去不準備進入的領域里面去,國企改革降低門檻,讓非公有制經濟得到更大的發展,因為他們可以讓資金,如果得到了同等的資金條件會可以更好地產出效率。這已經看得很明白了,所以李克強總理這一任政府不斷簡政放權,不斷壓縮政府的審批,本質上是要提升中國企業自身的動力和活力。
所以我們如果把這樣一個基本的問題能夠理解清楚的話,中國未來五年、十年,中國有沒有很大的希望,歸根結底意義上,不能夠再像以前那樣靠政府去擴張它的需求,靠信貸、靠社會融資更多地去膨脹,走一條卡恩斯或者類卡恩斯,不斷投資的需求拉動GDP的增長,這個投資驅動拉動GDP增長以后不產生效益,不能再走這條路了。要從需求端回到供給端,提供商品跟服務的生產部門,讓他能夠包袱更輕一點,創造出來的東西更有價值一點,能夠有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激發出這個消費者潛在的需求。從需求膨脹走回到供應革命,讓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生產出好的東西來,讓他們創造出適當的價值來,這樣整個貨幣流通速度加快,超發貨幣的壓力就降下來了。同時如果有更多的資源從低效的部門慢慢配到高效的部門里面去以后,整個經濟的運行就不再是一種外延式的擴張,而是內伸的動力和價值,這樣就不需要那么高的資金供給了。整個利率上升的壓力也就變小了,企業的資金成本的壓力也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