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創新的意義在于優化資源配置
廣義的管理,是指一定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協調他人的活動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從而實現組織目標的一系列社會活動過程。管理的實施是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基本活動進行的。管理雖然不能直接生產出知識或物質產品,但卻可以通過對生產力各要素的優化整合,產生出倍增的效益。
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它發源于美國,而后推廣到西歐、日本。其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主張。比如,美國的泰羅認為,管理就是把組織的物質資源或技術力量同人力資源結合起來,以便實現組織的目標過程。孔茨認為,管理就是在正式組織起來的團體中通過他人并同他人一起把事情辦妥的藝術。法國人享利·法約爾認為,管理是所有的人類組織都有的一種活動,在這種活動中有五種要素組成: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占部都美認為,法約爾關于管理的定義僅給出了管理由五種要素組成,并未給管理確定統一的概念。管理應該有著比這種定義更確切、更抽象的內涵與本質。
管理理論的創新蘊含著思維整合的創造過程,它伴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管理實踐的日益復雜而不斷深化。
管理理論的創新起源于18世紀中葉。當時第一次產業革命在英國的爆發,特別是蒸汽機的廣泛運用,使機器大生產代替了舊式手工工場,生產力發展迫切要求新的管理思想和制度與之相適應。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研究勞動分工對提高生產效率的影響時指出,如果制作工人不進行分工協作,一個人一天只能生產20枚針;進行分工協作后,則可達到4.8萬枚之多。經過反復實驗的結果表明,分工協作的優點,是生產者專門從事某一項具體的操作后,更容易掌握生產技能,較快地提高熟練程度,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從此,這一原則便成為后來組織勞動分工和傳送帶生產的一項重要指導思想。亞當·斯密在管理理論方面的創新,把“工場手工業時代遲緩的發展進程變為生產中的真正的狂飆”時代。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管理趨于更加復雜。美國的泰羅提出了科學管理學說。工人出身的泰羅以其實驗為提高工作效率,提出了科學的依據,加之在此基礎上提出的“計件工資制”理論,引發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操作合理化”運動。泰羅也因此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他創造的管理辦法被稱為“泰羅制”。他的代表作《科學管理原理》,標志著管理科學的誕生。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與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一起,形成了古典管理學派。
管理創新是對古典管理學派的繼承和發展,其主要內容是指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整合范式,這種范式既可以是通過新的有效的資源整合以達到企業目標和責任的全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體資源整合及目標制定等方面的細節管理,這一要領涵蓋了新的經營思路、組織機構、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和發展戰略等主要內容。
約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書中,首次將管理創新納入經濟發展理論之中,論證了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作用。他認為,創新是生產手段的新組合,“生產意味著把我們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組合起來”。熊彼特進一步指出,創新概念至少包含下列五種情況:(1)采用一種新的產品——也就是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或一種產品的一種新的特性。(2)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也就是在有關的制度部門中尚未通過經驗檢定的方法,這種新的方法決不需要建立在科學新發現的基礎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業上處理一種產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也就是有關國家的某一制造部門以前不曾進入的市場,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過。(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本制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也不問這種來源是已經存在的,還是第一次創造出來的。(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顯然,熊彼特的創新概念從管理創新的角度論述了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已經涉及到了管理創新的核心。
總之,管理創新是一個將資源從低效率使用轉向高效率使用的過程。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管理思想、管理理論和管理職能都面臨著新的持久戰和新的革命。管理創新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管理創新的概念更加清新、完善,其使用頻率之高、功能拓展之廣,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