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執行力的三個層次
執行力就是競爭力,這樣的命題對于每個管理者已經不再陌生,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再去質疑它了,這不僅是這些年來各種管理培訓者的功勞,也是在市場變動下管理者的感悟,更是經濟危機以來的經濟環境變化和組織效力的證實。
執行力曾經反復被管理培訓者提起,更是接受培訓的管理者作為法寶的東西,但是執行力到底是什么東西?我曾經聽到某經理說其下屬“沒有執行力”,仔細思考一下這句話,發現原來講這句話的人根本沒有了解什么是執行力。
執行力就是執行的能力。什么是執行?世成商學院院長何三森認為執行至少有三個層面的解釋:
第一個層面是按照命令和規則做事的過程,簡單講就是能夠聽話照做;
第二個層面是按照預定的計劃行為的過程,簡單講就是做事章法;
第三個層面是將想法變成現實的過程,簡單講就是規劃實現。
執行的第一層面比較簡單,尤其是對不太聰明的人來說(例如一塊錢倆、五毛錢不賣),這絕對沒有貶義的意思,正是因為很多人太聰明了,以至于簡單的事情就很難做好,聽話照做很難。這是對組織來說最基本的一種執行:對規范和流程的尊重,只有如此才能讓組織的基本行為協調一致,才能有基本的效率(忽然想到,其實很多的流程破壞者恰恰是領導者,也就是說很多領導者缺乏最基本的執行)。
但對一個組織來說,第一個層面的效率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第二個層面的執行,按照計劃來做事情。看起來第二個層面和第一個層面好像是一回事,其實不然。對第一個層面來說,要做的事情是片段的、非連貫的,但對第二個層面來說是連續的、整體的。一個計劃并不是一兩個步驟做好就行,而要將整體的順序都做好才能達成效果(例如健身計劃,就絕不是一兩個動作做標準就能解決的問題)。
有了第二個層面的執行,組織的運轉就有了相對較高的效率,但仍然不夠,這就需要第三個層次的執行:創新規劃并落實執行。組織的進步在于創新、在于設計、在于策劃、在于走出習慣的自我,而且不僅僅是要有想法,還要有實現想法的能力,這就是第三個層次的執行。
這三個層次的執行是逐步支撐的,第一個層次是第二個層次的保障,第二個層次是第三個層次的保障,只有到了第三個層次的執行,組織的效率才能夠真正提升。
很多管理者強調各種規劃,但常常沒有能獲得預期的結果,其本質并非規劃得不好,而是在于執行的保障體系不好,也就是問題在第一、第二個層面。遇到這種問題,真正反省的應當正是管理者本身。
真正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腳踏實地,深知自己所處的大環境、認清真正問題所在,敢于面對?!爸仔须y”這應該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管理者制定規則之后需要自身也參與執行,只有在執行過程中才能夠準確及時地發現執行是否能夠實現策略,以及原來策略有哪些應該調整,從而做到根據執行的情況隨時調整策略,這樣的策略才是應變環境的良方。如果管理者角色定位錯把忽視執行當成必要的授權,等到發覺策略不能執行,這時候再修改調整策略,可能已經晚矣。
泛東軟件-解決企業執行力工具
在執行過程中,必定要有具體可操作的“工具”來完成管理者的意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工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如今市面上流行的泛東協同管理系統做為執行力的一種“工具”,不僅自身有一套先進的管理體系,而且積累了大量的企業應用過程中的管理知識與經驗,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執行力管理模式,幫助企業解決管理中的“短板”和“軟肋”,從而避免管理者的宏圖大略最終流于形式與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