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的意義
1、減少壓力。
2、集中注意力。
3、培養毅力。
4、開發智慧。
5、培養三心:平等心、平常心、自信心。
6、覺悟成佛。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經久化微塵,一念清靜成正覺。”
靜坐的步驟
靜坐的步驟有三:調身、調息、調心。
一、調身:靜坐時身心要完全放松,應將項鏈、手表、眼鏡等物除下。穿寬松衣服,腰帶要放松。
1、八種坐姿:如意吉祥坐,不動金剛坐,單盤半跏坐,交腳坐,跨鶴坐,天神坐,如意自在坐,正襟危坐。坐好之后,用一條毛巾覆蓋住膝蓋和腿部。
2、頭部運動:頭向下低,再往后仰(三次);頭向右傾,再向左傾(三次);頭順時針轉圈,再逆時針轉圈(三次)。
3、正式靜坐:
背:背脊豎直——挺直腰桿,頭頂天垂直,下顎內收;
手:手接法界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相接,平置于丹田處;
肩:放松兩肩;
舌:舌尖微抵上顎;
嘴:閉口——只有鼻息,不可張口呼吸;
眼:眼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投置于身前二三尺的地上。
做好以上步驟之后,連續做三次深呼吸,使體內濁氣排出,吸入新鮮的空氣。
二、調息
觀察呼吸。心情與呼吸有極為密切的關系,這是調心的基礎。 身、心、息三者密切相關。在平靜、自然、放松的狀態下,清清楚楚地覺察自己呼吸的出入、長短。
1、觀察呼吸
呼吸有四種情況:風——坐時鼻中呼吸出入覺有聲。(不調狀態)
喘——坐時呼吸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不調狀態)
氣——坐時呼吸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微。(不調狀態)
息——不聲不結,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最佳狀態)
2、數息
為了達到心無二用,使心專注一處,宜采取數呼吸的方法。隨個人情況,或數出息或數入息。
以平常自然的呼吸,從一數到十,然后回到一再數到十。如此周而復始,反復地數。
如果生起妄念,無論中途數到多少,都要重新回到一開始,也不得超過十。
數息對初學較難,不是數不到十,就是數過了頭。因心念紛飛,而難專注于一處。
數息的目的不是在數息,其要旨在于心的專注。
只有當心念專注時,才能發揮出生命的潛力與功能。
三、調心
1、靜坐雜慮多時,氣往下走,沉于丹田。眼觀鼻,鼻觀心。
2、昏沉時可以睜開眼,意念往上提。
四、起坐注意的事項
1、起坐前心先要動,身體隨后動
2、搓熱兩掌,輕按眼眶,手掌敷壓眼球。眼球順時針轉九圈,逆時針轉九圈。
3、再用雙掌按摩臉、額、頸、兩耳、雙肩、胸部、腹部、腰部、腿部、關節。
據各人的情況,每天可抽空練習靜坐數次。
每次5分鐘、10分鐘、30分鐘不等,以一次45分鐘為宜。 當靜坐訓練習慣成自然后,靜坐就是一種超值的受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