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中學、高中為止的漫長時間內,都對如何提高成績做出了巨大的投入。在這段歲月中孩子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衡量成功的尺度就是他們是否能進入一流的大學,正如大多數人所知道的那樣,在進入名牌大學的一瞬間孩子們都會沉醉于短暫的幸福之中:“啊,我終于實現目標了。現在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然而這種幸福感并不能持續很久。為了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現狀下生存下來,他們費盡心思埋頭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外語能力也是必需條件之一,于是除了專業學習之外,時間幾乎都被用在外語學習上了。如此夜以繼日埋頭苦學的結果,是他們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之后,進入了人人為之羨慕的企業并獲得了安定的職位,此時他們又會沉醉于瞬間的幸福之中:“啊,終于獲得了這人人羨慕的安定職位了,現在我終于能一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面生活了。”
但這樣的幸福也持續不了多長時間。每天除了8小時的工作時間之外還必須加夜班,周末也得在家一直工作。雖然你可能想去旅行,也想要做些這段時間以來一直想做的事情,但因為你害怕被其他人所超越,于是就變成了為了獲取更高職位而不顧一切的工作狂人。在這種狀態下,你結了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覺間你已經人到中年。盡管你仍然精力旺盛,但在后輩們后浪推前浪的狀態下,你將處在實質上被辭退的危機之下,而之前你已經將自己的所有盡數投入在工作之上,你曾不管不問的家庭裂痕如今也無從修復。在失去一切的當口你或許會忍不住大喊:
“我的人生究竟從哪里開始走錯了呢?”
對于你的問題,人們會這樣回答:
“大家都是這么生活的!”
這樣的人生便是現在的父母們磨破嘴皮在孩子們耳邊闡述的幸福生活的實質。父母對孩子們反復闡述的“幸福生活”的現狀,不過是一種成就主義者的人生罷了。
2010年初,有一則關于某知名集團副社長自殺的報道。畢業于名牌大學并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他,在企業中一路榮升至副社長的位置。換句話說,這正是大多數父母期望的“成功人生”的典型代表,而他為何會做出如此極端的選擇呢?
盡管我們無從得知其中的真正緣由,但可以推測到部分原因是來自業務上的巨大壓力。因為從未經歷過失敗,盡管他擁有的財富、名譽和地位可以使他排入韓國前10%的優勢人群中,但他卻感受不到一點幸福。
人們生活在一種成就指向主義的狀態之下,是因為他們堅信當目標達成之時他們一定會獲得幸福。然而現實并非如此。當你實現一個目標的同時又會產生另一個目標,你又不得不放棄現在的生活,為抵達未來的某個地點而氣喘吁吁地奔跑。就像當你翻越一座小小山坡之后另一座大山又會出現在你的視線之中一樣。
“如果想要獲得社會認同的成功,就必須要這樣做。”
“那么,既然現在已經實現了一個目標,為了獲得更好的成果我必須更加努力才行。”
這種強迫自己放棄當下幸福的做法,漸漸讓我們的孩子站在與幸福完全相反的位置,成為盲目的成就主義者。簡而言之,如果只強調成就至上主義,那么孩子是不會感受到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