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主動性如何,學生的學習心理傾向怎樣,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呢?
一、明確目標,激發學習動力
目標是做事的原動力,有了目標,內心的力量才能找到方向,茫無目標會使學生或者是缺乏壓力而導致學習缺乏動力,或者偏離學習方向而付出無效勞動,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準確的揭示教學目標,可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愉快的參與教學活動,努力追求教學目標的最優化實現。
二、開展競爭,激發學習動力
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上課時不能讓大腦閑著,否則他們就會因無事可做而溜號。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初中階段的孩子好勝心、上進心強,,他們善于尋找別人的不足,他們喜歡標新立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巧妙的運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各種理論,開展小組學習競爭,既有利于檢查學生的學習結果,又利于激發學生的大腦,引發學生投入課堂學習的積極、主動的心理傾向。
三、及時清障,維護學習動力
學生智力品質不平衡、知識結構不完整、學習經驗不足,不產生問題是偶然的,產生問題是必然的。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的點撥,學生不僅會在此問題上糾纏、耗時,嚴重的會影響到學生的自信心,阻礙學習動力。所以,教師及時的獲得教學信息,有重點的,有針對性的給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點撥,使這部分學生迅速掃清障礙,順利的進入到下一個學習環節的學習中,才能維護他們的學習動力。
四、正確評價,保持學習動力
人都有成功的愿望,人都有被及時肯定的心理需要。如果一個人比較出色的或者是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了某項任務,卻不能得到及時的肯定,勢必會降低他今后的工作熱情。初中生正處于成就的關鍵階段,他們需要得到及時的肯定。如果老師對他們學習的結果不作任何的評價,總是不了了之,顯然不利于保持他們的學習動力。因此,在課堂上,及時恰當的肯定學生的成績,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會有效的誘導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