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養生法第一篇:養生先養氣—“氣”是生命的本源 人活一口“氣”(上)
易經養生法 第一篇:養生先養氣—“氣”是生命的本源 人活一口“氣”
腎精之氣是先天而來、與生俱來的。它不像空氣、水谷之氣通過后天的呼吸、飲食而得來的。這種氣和精有密切的關系,它對于人體來說就像個火種,所以要節約使用,這個氣你要用完了,那么你的腎陽就會稀,命門就會衰,你的生命之火也將熄滅。所以,關于腎精的這個氣,我們一定要保養
氣是人的本源
我們中國人常說:“人活一口氣”,那么在易學和中醫上,這個氣到底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氣對于生命到底有什么重要意義呢?我們又應該如何保養我們體內的氣呢?
早在三千年多年前,當人類思考“人怎么樣來的”這個人類起源命題的時候,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回答不出,就說人是上帝創造的。唯獨我們東方的《易經》就說不,我們的祖先認為人是一種物質構成的,這種物質就是“氣”。
《易經》中有非常著名的八個字:“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就是說最早的混沌原始之氣,是構成人的最早的基本元素。人是由“氣”化成的,由此來解答生命的起源。這個氣就是宇宙的運動,宇宙運動以后就產生了這個氣,即“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我們再看“易“字,“易”在甲古文中,是一個象形文字。它由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組成,由此可知它是宇宙天體的一部分,強調的是宇宙天體運動。最早的人類就是由氣慢慢演化成各種各樣的物質,最后演化到人,然后男女交媾,陰陽合德產生人。
這就是說人的產生,從古至今都是經過了氣的物質化,這是個過程,最后其實人的生存就是爭一口氣?!兑捉洝犯嬖V我們這個“氣”是一種“氤氳之氣”,這氤氳之氣開始就是一團氤氳在一起的氣,然后陰陽氣化形成陰氣和陽氣,陰氣陽氣相互作用,才誕生了各種各樣的萬事萬物。易經中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可見生命的形成,是逐漸的氣化過程。陰陽二氣相互作用化生萬物。
那么《易經》中究竟告訴了我們哪些養氣的啟示呢?
《易經》有個卦叫乾卦,乾卦代表陽氣。潛、見、惕、躍、飛、亢是乾卦的六個爻。這六個爻表示了乾卦通過氣的潛伏,發展到頂點,然后收回來又潛伏下來。這個陽氣發展盛衰、潛藏、變化規律告訴我們:人的陽氣要善于潛藏,也要善于用;過度的用氣,不停的消耗氣,多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易經》告訴我們如何掌握這個氣,何時大用,何時小用。
* 支撐人生命的三種氣
氣,它有三個含義。
第一個含義是輕氣,就是空氣。
第二種含義是什么呢?我們知道,“氣”的繁體字是氣下面加一個“米”字。它說明了“氣”含有水谷之氣的意思,這種氣是給我們身體增加能量的,你不吃飯,就會氣不足?!渡胶=洝分刑岬搅艘环N動物,青色的毛,紅色的腳,只有一條腿,它有一個特點是只吃氣,其它東西不吃。這就給我們后人的養生創造了“辟谷”這一理論。什么叫辟谷?就是不吃飯只吃氣。這種生存方式可以鍛煉人體的生存機能。那么它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可以起到排毒、瘦身的作用。不過,我們現代人講養生,可以通過排毒,可以通過調理氣息,但沒有必要一點都不進食。不進食的話對我們身體來說會有不良的影響。所以,對于“辟谷”,我認為還應該辯證地看待。我們古代道家有“食氣功”的養生方法,就是吞咽這個氣,叫做吞日精和月精,那就是在太陽剛剛初升的時候一次,日中時候一次,日落時候一次,共三次。我們面對日光做深呼吸,同時把這個日光中的氣叫做日精,可以增加我們身體的陽氣。
第三氣就是藏于腎精的這種氣,就是元氣,它和腎精有密切關系。因為這種氣是化于精,而精是藏于腎的。古代“氣”字也寫作“炁”。它是“無”下邊加四點水。這說明,“氣”是從“無”中而來,是先天而來、與生俱來的。它不像空氣、水谷之氣通過后天的呼吸、飲食而得來的。這種氣和精有密切的關系,它對于人體來說就像個火種,所以要節約使用,這個氣你要用完了,那么你的腎陽就會稀,命門就會衰,你的生命之火也將熄滅。所以,關于腎精的這個氣,我們一定要保養。
《易經》中所講的陰陽運行規律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呢?那就是“陰陽平衡”的規律。(中)
驅逐陰毒,給陽氣足夠的存在空間
依據太極生命鐘的規律,陽氣是隨著人身體的成熟逐漸的增加。人年輕時候一直到中年,陽氣是增加的過程,陰氣比較弱。到了中年以后,陰氣就開始增加了,這叫做“陰長陽消”,這是自然規律,整個宇宙天時、春夏秋冬是如此,人的生命也概莫能外?!兑捉洝匪沂镜倪@條規律給我們的提示是什么呢?它告訴我們,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陰氣的增長這個問題。就是說我們要能夠對抗陰氣,排除陰氣。陰氣,我們叫它陰毒,也叫陰濁?!皾帷本褪钦f它是污濁的,是生命垃圾。它包括水毒、食毒、脂毒、痰毒、血液里邊的瘀毒,還有我們的氣毒。所以,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可謂五毒集全,所以我們就要會排毒,會驅逐這個陰廢,讓我們的陽氣有存在的空間。
水毒
在陰毒中,最嚴重就是水毒。40歲以上的人要注意,如果早上起來,下眼皮浮腫,腳踝有點浮腫,這很可能就是有水濁了。如果水毒排不出去,氣血運行就會不暢,我們就要考慮是不是運動得不夠了,或者太勞累了,或者心臟有毛病了,或者腎臟有毛病了。水濁如果嚴重下去,肚子也會腫脹起來,這是因為腎功能出現了問題,排尿不暢,喝下去的水跑到肚子里邊了,所以,肚子腫了。
那么,怎么樣驅逐水毒呢?首先,您得去看醫生,如果你看了以后,腎臟沒有病,心臟也沒病,那就說明你氣血運行不好,你就要多運動,飲食方面呢你就要增加一些,除水濕的絲瓜,冬瓜,還有一些豆類,這樣就可以健脾利水。
濕毒
另外一種毒就是濕毒。人體濕氣增加跟陰廢增加有很大的關系。陰廢增加,則脾氣虛,不能夠化濕,脾的功能減弱,人就出現濕毒。有濕毒的濁氣以后表現為舌苔綠、惡心、不想吃飯,大便不成型。
為了防止濕毒,我們就要學會化濕。尤其是天氣是三伏天,像外邊是下雨,屋里邊也是濕漉漉的,那我們很容易脾腎不好,因為你的脾被濕氣裹住了,這叫做脾被濕困,濕氣把你的脾給包起來了,不能很好的發揮你的功能。那么,這就需要我們健脾了。除了去醫院,吃醫生給我們開的健脾的藥,我們自己也要吃一些健脾的東西。比如,豆子最養脾,各種各樣的豆子熬成的粥,最養我們的脾,還有你可以用黨參、白術燉肉,又好吃又養我們的脾。而如果是排夏天濕氣重引起的濕毒,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丸,都是不錯的,它們都是芳香醒脾的東西。
痰毒
另外的一種毒就是痰毒、痰濁。正常人的痰,早晨起來一兩口就完了,可是有的人不停的吐這痰,沒完沒了,這說明你有痰毒。痰從哪里來?一個是飲食來的,一個就是你的肺不好,那你就要看看你肺是不是有什么病,慢性氣管炎、肺結核,如果有,你就得解決這個問題了,治這些病要看醫生的,那么,除了藥物治療疾病,我們飲食上自己要注意什么呢?痰多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肺上沒有病的,而是飲食的關系。那我們就不妨吃些化痰的食物,其中蘿卜是最好的。
有一個人,家里來了客人,很高興,就去買了豬肉大蔥,煮了一大鍋的豬肉大蔥的餃子,吃了好幾天??腿俗吡?,他感覺痰不很多。于是,他就買了個生蘿卜放點香醋涼拌著吃,吃了三天,一個生蘿卜吃完,結果好了,痰沒有了。
除了蘿卜,化痰的食物還有很多,比如冬瓜性涼,味甘淡,清熱消痰;無花果性平,味甘,清肺熱;紫菜性味甘咸而寒,能軟堅清熱;羅漢果清肺、化痰、止咳;青菜性味甘平,解熱除煩,通利腸胃。
如果有人因為氣管不好,生了痰,那喝二陳湯最好。二陳湯是四樣藥:茯苓、法半夏、陳皮、甘草。你可以經常去藥店里邊去買些來,一副藥茯苓、法半夏、陳皮各10克,甘草6克,用水煮了喝,喝上10天,痰就沒了。
脂毒
再有一種毒就是脂毒。我們很多人有脂肪肝,很年輕的時候肚皮就大大的,挺著大肚子,這是因為脂肪太多了。我曾經去看了一個急性闌尾炎手術。病人的肚皮一劃開,脂肪多得不得了。這個腸子拿出來全是油。所以,中年人,很少運動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怎么能夠不長油呢?喝酒、吃肉、吃油炸食品,肝細胞就會被脂肪給占據了,肝能夠正常工作嗎?
所以,我們要清除脂毒,首先就要降血脂。降血脂的食物很多,在飲食養生里邊,我將會告訴大家。
淤毒
另外,就是我們還要清除什么毒呢?淤毒,就是血液里邊的淤毒。淤毒大多是從中年開始的。我行醫四十年,看了千千萬萬的脈,大部分人四十歲以后脈就變,跟二三十的脈就沒法比了。四十幾歲得人的血管里邊就開始有淤積了。我們現在很多老年人,血管已經堵得很厲害了,可是還在隨便吃不該吃的東西,這是很危險的。關于飲食化瘀的內容,在飲食養生一篇中將給大家詳細闡釋。
氣毒
還有一種毒叫氣毒。氣毒是在我們的肺里邊。為了防止氣毒,我們每天的早上起來,最好做做深呼吸,把肺里邊的毒、濁氣呼出去,讓我們人體里邊保持清新的空氣,這對我們生命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綜上所述,這些就是我們在太極生命鐘里邊得到的其中一條重要啟示,就是一生當中都要不斷的保護陽氣抑制陰氣的侵襲,清除我們體內的陰廢的垃圾。
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太極圖中間為什么不用一條直線分兩方,而要用反S形呢?這是因S形象征著太極圖是不停地在維持著陰陽的動態平衡。因此呢,我們養生還要注意協調陰陽。陰陽平衡就是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保持協調,既不過分也不偏衰,呈現著一種協調的狀態。其實質是陽氣與陰精的平衡,也就是人體各種功能與物質的協調。陰陽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所以我們養生的宗旨就是維系生命的陰陽平衡。
中醫養生的基礎就是建立在陰陽平衡的理論之上
《易經》中所講的陰陽運行規律給我們的第三個重要的啟示是什么呢?那就是“陰陽平衡”的規律。
前面已經提到過,太極圖中間為什么不用一條直線分兩方,而要用反S形呢?這是因S形象征著太極圖是不停地在維持著陰陽的動態平衡。因此呢,我們養生還要注意協調陰陽。“陰陽平衡,健康一生”,這句話說明了陰陽平衡的重要性。
為什么陰陽平衡這么重要呢?這要從我們的中醫學談起?!肚f子》里有一句話,叫做:“《易》以道陰陽”,就是說《易經》它是談論陰陽的。我們的中醫學,可以說立法方藥,都是建立在陰陽的基礎上,而陰陽則根于《易經》。而我們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又發展了《易經》的陰陽,把《易經》的陰陽文化、陰陽哲理,運用到我們人的生理病理,運用到我們醫學里來。在這方面,它對《易經》的陰陽理論,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黃帝內經》有一句話,叫做“生之本于陰陽”,就是我們生的本理病理,都是本于陰陽的。明代有個大醫家叫做張景岳,他說過一句話,他說,陰陽在《黃帝內經》已經很完備了,但是要了解它的變化無窮,我們還得要研究《易經》。這就是說,我們要把《易經》和《黃帝內經》不斷地聯系,抽出它們的理論,來產生我們的醫學的道理。其中,“陰陽平衡”原理就是很重要的道理。它告訴我們,一定要調整陰陽,讓人的陰陽保持協調、保持平衡,這樣,我們就不會生病。
維護陰陽平衡的三個方面
如何維護我們體內的陰陽平衡呢?這要從三方面來講:
首先,就是要注意寒熱的平衡。為什么呢?因為寒是傷陽的,熱是傷陰的,那么我們要是不能夠很好地維持寒熱的平衡,當然就要影響到陰陽平衡。
第二個就是要維持氣血的平衡。因為氣屬于陽,血屬于陰,那么我們要維持陰陽平衡,氣和血的平衡當然要保持。關于氣虛,我們已經講過了。那么有關血虛的情況也有很多。女性朋友尤其要注意血虛,特別是在衛生期的時候,不注意休息不注意養血、補血,很容易出現血虧。女人是以血為本,所以,就是要注意養血。如果女性例假太多,那么經期過了以后或者是期間,應該多吃一點紅糖、紅棗,或者紅糖煮荷包蛋——紅糖煮兩個荷包蛋,一天吃兩個,連吃三到五天,這個血就補回來了。否則的話,容易形成血虛。
那血虛是什么癥狀呢?血虛首先是面色發黃,沒有光澤、萎黃,而且人沒有精神;而且血虛會引起心慌心跳,增加我們心臟的負擔,所以就會出現心慌心跳。因為血也是營養人體的,血虛就影響到氣虛,可以出現爪甲蒼白。針對血虛我們就要著重地補血,只要沒有血液方面的病,補血、養血其實是很容易形成的,就是剛才說的,紅糖煮荷包蛋,要是再放些大棗,效果會更好,或者是當歸燉雞、人參燉雞,對造血、補血都很好。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做到及時注意,當我們出現頭昏、眼睛發花、面色不好,我們就要注意養血。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血則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作用。氣虛可導致血虛,血虛無以載氣。所以氣血的平衡對于身體健康的意義尤為重要。中醫養生一般采用氣血同補的方法,效果甚好。
第三個平衡就是要注意燥濕平衡,也就是津液的平衡。液就是液體、血液,因為我們人體中70%是水份,包括津液在里邊。維持津液的平衡,也是維持陰陽的平衡。
人們很多情況下,有傷津,傷了津液,引起水分不夠,就出現津虧,表現為口干、老口干。比如說一個人如果出了大汗,回家不趕快把水給補充,就會出現傷津,嚴重的,可以出現大便干、皮膚干。
另外,水分在人體同樣也不能太多。人體里邊這個水分,不能夠正常排除,那很多情況是脾腎陽虛,應該趕快要去治療。
總之,我們要通過寒熱平衡,通過氣血的平衡,通過燥濕的平衡,來維持我們的陰陽平衡。陰陽平衡了,保養好了,我們就會健康一些。
糖尿病、高血壓都是陰陽失衡引起的
陰陽失衡是許多高發病和常見病的病因。隨便舉幾個病,全部都是陰陽失衡引起的,比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等。這些高發病、常見病,都是和人的臟腑的陰陽是密切相關的。其實,我們任何一種疾病,都是由于陰陽失衡,陰陽不協調所產生的。
《黃帝內經》有一句話叫做陰平陽秘,平就是平衡,秘,就是固秘。陰平衡了,陽密集了,那么生命就健康,精神就好,這叫“陰平陽秘,精神乃至”;陰陽要是失衡,疾病就叢生。陰陽如果是輕度失衡,那么我們就會得亞健康,陰陽中度失衡,我們就會得疾病,陰陽重度失衡,那我們就得重病,如果陰陽分開了,陰陽離決了,那么生命就會終止。
我們來看一下糖尿病。我看過一個糖尿病人,得病已經好多年了,西藥他是斷斷續續吃,但是總覺得效果不是那么太好,他就讓我給他看。我給他看了以后總結出這么幾個癥狀:經常感覺到頭昏腰酸,耳鳴眼花,小便多。我看了脈以后,給他診斷的是腎陰虛。我建議他用六味地黃丸和杞菊地黃丸交替服用,就是今天吃六味地黃丸,明天吃杞菊地黃丸。一個月間吃三星期,休息一星期。結果,腎陰虛的癥狀的到了很好的緩解,的糖尿病有了明顯的好轉。
人和天地“同呼吸,共命運”
自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與人體五臟六經之氣的運動是相互對應的,這就是天人相應,人與天地相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她指導人們要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規律,適合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的變化,科學調整臟腑器官,尋求陰陽平衡,來實現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跟著自然學養生,順自然而行
人生才有幾十年,就是人類的整部歷史也沒有多少年,可是大自然的形成,到今天能夠有這個陰陽協和的狀態,是不知多少億年,積累了多少經驗,才保存下來的,它給我們帶來的經驗豐富而又寶貴,我們能不學它嗎?學習自然,跟隨自然,順天而行,這就叫做天人合一。
《易經》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叫做“天人合一”,就是說天和人是相應的,主要是人與天地相應。那么“天人合一”的理論對我們的養生又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黃帝內經》有一句話叫作“天地合氣,命曰人”。意思是說,人是天地的氣組成的,人體的物質基礎都來自天地,所以人的一切都離不開天地。既然如此,人的養生當然也不能離開天地了。
養生要順應天地,本質上就是說人必須要順應這個天時地利的變化,順著這個變化,養生就成功就健康,若是違背天時的陰陽氣化這個規律,你的健康就要受到影響。那么,怎么樣來順應天地呢?當中有些什么奧秘呢?其中一個就是陰陽運行的規律,就是陰陽氣化的規律,在一天當中、一年當中,陰陽的氣化,都追究一個規律——“陽長陰消,陰長陽消”,也就是陰陽不停地在變化的規律。我們養生就要順應這個規律來進行。
第二個就是氣機升降的規律,子時則氣升,午時氣就開始降了,夏天是氣機升得最高的時候,冬天是氣機降得最低的時候。我們養生當中,在一天當中、一月當中、一年當中,都不能離開這個氣機升降這個理論。
第三個規律就是,天地氣化是有開的時候,也有閉的時候。大自然的氣機有開有合,那么我們養生就要跟著它,它開的時候我們開,它合的時候我們合。
什么時候開?比如春分的時候就應該開。有一句話叫“開天門”,天門打開了,春天來臨,陽氣就開始生,天氣就開始漸暖、晝漸長,這就叫做開天門;到了夏天,大自然都是處在生發和葉的時候,那人也一樣,是身體活動最旺盛的時候;到了秋分的時候,大自然的氣機就要關了,就要“入地戶”了,就是開始收了;而到了冬天,經過了大半年的活動,冬天就開始儲藏了。就開始保養了,為來年的春天做準備,如果我們今年不保養,明年就沒足夠的氣供給我們了。
從臟腑上講,生氣和春天是應于我們的肝,所以,我們春天要養肝;夏天是應于我們的心,所以,夏天著重養心;那么秋天呢,秋天要養肺;冬天開始藏了,要養腎。講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一年四季你不能都是開的,還要有休息的時候。大自然很聰明,我們養生就學著大自然就行了,這個大自然是多少萬年才形成的這么一個天地,它不是那么容易來的,它的經驗比我們人要多不知多少億倍。人一生才有幾十年,就是人類的整部歷史也沒有多少年,可是大自然的形成,到今天能夠有這個陰陽協和的狀態,是不知多少億年,積累了多少經驗,才保存下來的,它給我們帶來的經驗豐富而又寶貴,我們能不學它嗎?學習自然,跟隨自然,順天而行,這就叫做天人合一。
日養生——十二時辰養生法
在上午的時候,是陽長陰消,陽氣是升的時候,我們借助這個天機,補給溫陽的藥,就比在其他時候給藥效果要倍增;相反在傍晚氣降的時候,陰長陽消,我們補給養陰的藥,效果就比其他時候好。十二時辰養生,可以幫助我們解毒,可以幫助我們養生,幫助我們預測疾病,幫助我們醫療,還可以幫助我們吃藥。
十二時辰對應十二臟腑的養生法則
現在我們把一天分為24個小時,而在古代人們則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也就是兩個小時相當于一個時辰,所以日養生也叫12時辰養生。12時辰和我們的五臟六腑以及經絡密切相關,在這12時辰當中,每一個時辰都有一個經、一個臟腑值班,所以,我們要針對每一個不同的時辰來保養其相對的臟腑。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依照怎樣的次序鍛煉經絡才能符合氣血盛衰和經絡運行的規律。
子時——睡覺保護陽氣
半夜23點到1點的時候叫子時,這個時候是一天當中太極生命鐘的陰極的時候,按照陰陽消長的規律,這個時候陰氣是最重的,而陰是主睡眠的,那么我們就要駕御這個陰陽的消長規律,在這個時候我們要處于熟睡的狀態。注意,不是這個時候我們才上床,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已經處在熟睡狀態了。那么什么時候該上床呢?應該在10點半左右。
子時的時候,膽經值班,膽是陽氣的一陽生,它是剛剛長陽氣,還很微弱,我們要特別保護這個陽氣,怎么保護呢?最好用睡覺來保護,所以你夜半的時候,就請不要再去跳啊,唱啊的,而應該睡覺。要開始養陽氣,而養陽氣要從微小的時候就要保護它。
丑時——肝經造血時間
那么丑時候是什么時候呢?丑時候是1點到3點的時候,是肝經值班。肝經我們知道,它是主生發的,它這個時候的陽氣比膽值班的時候要生的大一點了。肝臟要解毒、要造血,就是在這個時候進行,所以半夜里,千萬別去酗酒,千萬別沉迷于游戲了。這個時候人體得休息,肝還要工作。有肝病的人多是愛熬夜的人,因為半夜肝要造血、要解毒,如果不給它喘息的機會,自然就容易發病。
寅時——號脈的最好時機
夜里3點5點是什么時候呢?這時候叫做平旦。因為此時天氣要開始平衡了,陰陽開始平衡了。此時肺經值班。此時,天剛剛亮,這時候中醫號脈是最準的時候。我們可以看你的脈硬不硬,脈硬呢,40歲以上的人要考慮高血壓;二三十歲的如果脈緊,可能是不是這段時間工作壓力太大,還可能是有焦慮癥。又緊又硬的脈叫做弦脈,如果是弦脈就要考慮你是不是有高血脂、動脈硬化了。
卯時——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卯時大腸值班。大腸經,就是早上5到7點鐘的時候。12時辰養生有個重點,就是卯時您起床后要喝一杯空腹水,就在5到7點鐘的時候。有便秘的人這樣做就可以幫助你減輕便秘。因為大腸在此時精氣開始旺盛,大腸一鼓動,再加上你的水的幫助,大便就下來了,就能幫助你解毒。要知道大便里的毒占人體所有毒的50%。卯時氣血流注于大腸經。卯時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門開,代表二月,萬物因陽氣的生發冒地而出,故是排便的最佳時機。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寅時肺氣實了,卯時才能正常的大便。
辰時——早餐營養藥均衡
到辰時的時候,是胃值班了。這個時候是7到9點,7點鐘我們要吃早飯了,而這個時候是胃經值班,所以,胃是最容易接納的。早餐一定要有動物蛋白,要有一味葷,比如說你咸菜就泡飯就不行,得加上一點有動物蛋白的東西要有肉,或者雞蛋都行。
巳時——工作學習的第一個黃金時間
接下去上午9到11點,是巳時,是脾經值班的時候。脾經是主消化的,這個時候,它要吸收營養。而這個時候也大腦是最具活力的時候,是人的一天當中的第一黃金時間,是老人鍛煉身體的最好時候,是上班人最出效率的時候,也是上學的人效率最高的時候。所以,你必須吃好早飯,保證脾經有足夠的營養吸收,這樣,大腦才有能量應付日常的運轉。
午時——睡好午覺養陽氣
午時13點到1點時候,是心經值班。這個時候大家要注意,心經值班的時候我們要吃午飯、睡午覺,因為按照太極陰陽氣化,這個時候陽氣最旺。《黃帝內經》說的,陰是主內的,是主睡覺,陽是主外的,主蘇醒。午時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我們吃完午飯稍事休息繼續工作,這個時候也出效率。陽虛的人這個時候就要飽飽地睡,最養陽氣。那么陽氣不虛也不盛,正常的人怎么辦呢?我們午時只需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養養我們的心經。因為我們的心臟很累,除非你身體很強的人,你可以不睡午覺,一般的我們還是要睡午覺。
睡午覺要平躺,這樣可以讓大腦和肝臟得到血液,有利于大腦養護?!饵S帝內經》有一句話,叫做“臥,則血歸于肝?!蹦阋教赡愕难翰硼B肝,肝臟對人體有個重要的分布血液的作用,那么你醒起來以后呢,肝臟可以把血液輸送到你的大腦,保證你的工作,所以要平躺。平躺下來了還有一個什么好處呢?就是保護你的頸椎、你的腰椎。人的骨架,就像房子的柱梁,一天到晚的撐著身體,何其累也,所以你看年紀老的人,骨頭的病就多。午睡躺下,頸椎可以得到休息,腰也可以歇一會兒,長此以往,你就不會得腰椎增生、頸椎病,也不會得坐骨神經病等等,所以這個午時午休是很重要的。
未時——保護血管多喝水
午時過了以后,1點鐘到3點,就到了未時,這時小腸經值班。小腸經把食物里的營養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都送到了血液里邊,血液里邊就滿滿當當的,就像上下班時候街上的車,十分得擁擠。你這個時候必須要喝一杯空腹水,或者是茶也行,用來稀釋你的血液。因為人體這個時候血液營養很高,所以要稀釋血液,起到保護血管的作用。
申時——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間
未時過了就到申時了。下午的3點到5點之間,大家要注意了,這是我們的第二個黃金時間。這個時候小腸經已經把中午飯的營養都送到大腦了,大腦這時候精力很好,要抓緊工作,提高效率。
酉時——預防腎病的最佳時期
那么到了酉時,也就是傍晚的5點到7點,這時候是腎經值班,您要再喝一杯水。這一杯水非常重要,它可以幫我們把毒排掉,還可以清洗你的腎和膀胱,讓我們不得腎結石,不得膀胱癌,不得腎炎。
戌時——工作學習的第三個黃金時間
再往下,到了17點到19點,此時是心包經值班。心包經值班的時候呢,我們的心氣比較順了。這個時候是我們一天當中的第三個黃金段,這個時間你可以學習,可以去散步去鍛煉身體。但是,當心包經值班時間快結束時,可能是你散步回來以后,你需要再喝一杯淡茶水或者是水,讓你的血管保持通暢。
亥時——準備休息
然后就到了亥時,亥時就是晚上的九點到十點,這時候應該休息,準備睡覺,或者是夫妻融洽等等,這都是最佳時間。到10點半你就一定要上床了。
這樣,12時辰養生就全部介紹完了。它的規律就是要按照經絡和臟腑,還有陰陽氣化來進行養生。我總結了一首歌訣,有助于您更好的遵照十二個時辰來養生:
寅時天亮便起身,喝杯開水樓下行;
定時如廁輕如許,卯時晨練最宜人;
辰時看書戲幼孫,巳時入廚當灶君;
午時進餐酒少飲,未時午休要抓緊;
申時讀報寫詩文,酉時戶外看流云;
戌時央視新聞到,閉目聆聽好養神;
亥時過半快洗漱,子時夢中入畫屏;
丑時小解一時醒,輕摩“三丹”氣血盈;
脈絡通暢心如水,一覺睡到金雞鳴。
十二時辰的防病吃藥方法
上面我們講了在一天當中應當怎樣結合十二時辰安排我們的養生活動。下邊,我們再來結合十二時辰的規律講一講疾病的防治,主要是按照怎樣的時間吃藥的問題。
午時要預防腦出血
子午這兩個時間,是陰陽偏執的時候,午時是陽氣最重的時候,還是氣機升降升得最高的時候,這個時候要注意什么呢?在這個時候有高血壓的病人,不能喝酒,也不能生氣,也不能用重力。因為這個時候是陽氣之極,也是藥之極、氣升之極。要是違反了這個規律,很容易得中風以及出血的病,比如鼻出血、眼尾出血、腦出血。所以上午10點鐘的以后,尤其在夏至前后,有高血壓的人必須要吃降壓藥。
子時提防心臟病
在子時的時候恰好和午時相反,這時是陰極的時候,是氣降極的時候。子后則氣升,午后則氣降,從午時開始氣就降了,降到陰極的時候是降到最低的時候。那么有氣虛的人,容易在這個時候氣透;腎病不好的人,容易在這個時候出事;心臟病不好人,容易在這個時候猝死;低血糖的人,容易在這個時候發病。所以,我們在吃藥時就該提前吃藥,這樣才能安然的度過子時。
卯時注意五更瀉——治療腎陽虛
另外,在卯時和酉時這兩個時辰,按理來說,是陰陽平衡的時候,應該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是有陽虛病人和陰虛的病人,這兩個時候就出問題了。
有這么一個案例,有一個人來我這看病,他面黃肌瘦,說拉肚子,斷斷續續的有半年了。我問他,你什么時候拉,幾點鐘?是不是每天天剛亮你都是要拉肚?他說是,就是每天早不拉晚不拉,天剛剛亮的時候就拉肚子。我給他的診斷是“五更瀉”。卯時的時候會拉肚子,這是陽虛的表現。我給這個病人開了一副“附子理中湯”,吃了以后就好了。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卯時的時候是早晨5—7點鐘的時候,是天剛亮的時候,本來應該是陰陽平衡的,但是這個病人陽虛,陽不能跟陰平衡,所以卯時的時候他的陽虛就表現出來了,就會拉肚子。這叫“五更泄”。就是每天早晨天未亮之前即腸鳴泄瀉,也叫“晨泄”。致病原因主要是腎陽虛,命火不足,不能溫養脾胃,所以也叫“腎泄”。平時飲食也可適當補充改善畏寒體質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鵝肉、鴿肉、蝦、枸杞、韭菜、羊腎、核桃、黑豆、栗子。與此同時,煲湯時適當放一點胡椒、炒菜稍微放點辣椒和生姜,這都有利驅寒保暖。我開的藥把他的陽補上來了,陽和陰平衡了,他就不拉肚子了。而且我給他開的這副藥附片用得很重。因為附片這個藥,是我們養陽氣的冠軍。附子這味藥生長在高寒山區,因此它具備有抗寒的能力,有溫正陽氣的能力,溫正陽氣就能抗寒,這味藥可以說,凡是陽虛的人吃下去,效果一定是最好。但是有一點,附子它有毒,不過有毒也不怕,我們只要掌握一個問題就可以避免中毒了。這就是,在煎藥時,你要先煎這味藥。我們去正規藥店買藥時,附子這藥也是單獨裝包的。買回來,把它先煮一個小時,煮到用筷子一夾就爛,一嘗不麻,這時就沒毒了。這時再加入其他藥方,一起煮二三十分鐘就可以喝了。如果附子藥量在10克以內,是煮一個小時,而如果是30克以上,則一定要在開水里先煎兩個小時以上,才能放其他的藥。
酉時注意肺病——主治肺陰虛
酉時的時候又是怎么情況呢?酉時本來也應該是陰陽平衡的,但是很多病在這個時候就發作。曾經有一個病人來找我,這個人的臉瘦瘦的,臉紅的像胭脂,還在不停的咳嗽。一把脈,細瘦無力。舌頭有點紅,還口干。他自己描述說,他一到傍晚這個時候就發燒,手心腳心燙。我懷疑他是肺結核,讓他去化驗,結果果然是肺結核。我的根據是,酉時這個時候陰陽應該平衡,他卻是陰虛,而肺結核的表現就多為肺陰虛,所以,他八成就是得了肺結核。
這就是根據十二時辰給藥的科學。比如,在上午的時候,是陽長陰消,陽氣是升的時候,我們借助這個天機,補給溫陽的藥,就比在其他時候給藥效果要倍增;相反在傍晚氣降的時候,陰長陽消,我們補給養陰的藥,效果就比其他時候好。十二時辰養生,可以幫助我們解毒,可以幫助我們養生,幫助我們預測疾病,幫助我們醫療,還可以幫助我們吃藥。所以,十二時辰的養生,對我們的生活非常的重要。
年養生——順應四季的三個規律
人有萬物之靈的尊稱,但人也時時刻刻都在受大自然的影響。宇宙榮國陰陽運動,形成司機變化,從而影響萬物,也影響著人。所以養生的原則當然要順應天時氣候的變化,四季養生就是順時養生的精髓。
我們了解了在一天當中怎樣養生的方法,那么一年當中我們怎樣養生呢?一年四季的養生也同樣要要掌握三個規律:陰陽消長運行的規律、氣機升降的規律、天氣地氣開合的規律。掌握了這三個規律以后呢,我們就可以養生長、化收藏,養陰陽、養五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黃帝內經》里關于四季養生最出名的兩句。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四季養生的方法。
春夏養陽
春夏怎么養陽呢?春天主生發,氣生發而陽光開始明媚,萬物復蘇。《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無厭于日”,就是不要討厭陽光,這個時候要夜臥早起,去曬太陽,讓我們抒發肝氣,讓我們的生機和氣機隨著春氣來運轉,這就叫做四氣調神。所以,春天養生的重點是怎么樣把你的肝氣和五臟氣與春氣來合拍、來協調。
春季養生以升發疏暢為特點,我們要注意使體內的陽氣漸旺起來。春天的氣候促使人血液循環加快,與肝臟的生理機能相關,若肝臟失常,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癥,因而春天宜養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夏天的時候,萬物茂盛,陽氣旺盛,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機來保養我們的身體,來維護我們的生命。夏天重在養心,要多一吃點苦的東西,因為苦入心,對清我們的心火、對清我們的熱都很有好處。夏天我們還要多吃一點清暑利濕的東西,比如西瓜、綠豆湯等。關于肉,我們就多吃一點性寒的、性涼的,比如鴨子肉,而應該少吃一點雞肉等性溫的東西。另外,我們盡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這樣吃東西對我們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處。
夏天的最后三十天,是養脾的時候,脾主運化,在這個時候我們要養化,就是要把東西煮熟了再吃。而且這個時候,大地要進入到成熟的階段了,谷子在灌漿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這個時候是我們養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時候。
夏季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交,人們的情緒應該保持愉快,使氣機宣暢,精神外向。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心傷氣。還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為心之液”一說,所以心氣也最易耗傷。
秋冬養陰
秋天的時候是“入地戶”的時候,我們常說春分開始“開天門”,秋分開始則“入地戶”。入地戶時,萬物要開始收藏,我們人體也要養收。天地經過了春夏以后,似乎也累了。萬物該長的已經熟了,果子、莊稼都收藏了,這個時候呢,人也應該轉為休息了,這叫作“收”。
秋天主要要養肺。肺經過了夏熱的燥,到這時就要多吃潤的東西,比如梨、藕、杏仁、貝母、百合這些東西,來養我們的肺、潤我們的肺,收斂我們的肺氣。
秋天濕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節。秋天天氣干燥,“燥”易傷肺,使氣宣發的功能受影響。從而引起干咳少痰等癥。所以要“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就是秋養肺的理論依據。
到了冬天以后,就主藏了。這個時候萬物都閉藏,動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謝了,樹葉也落光了,那么人呢,人的身體也該休息了。冬天最重要的養生就是養藏,藏什么呢?藏精,藏好了精則來年不會生病,所以說“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曾經有一個患者來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我說你冬天干嘛了,他說這個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涂。其實這就是他在冬天沒有藏精補養身體而造成的后果。我告訴他現在補一補吧,趕快來個“春眠不覺曉”,通過睡眠保養好精氣。
天時氣候反常的節氣最需要注意
一年四季陰陽消長變化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本,因而養生要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四季的寒暑交替會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機能的不適,我們非常有必要順從24節氣的更迭,進行養生與保健。24節氣在我國的發祥極為久遠,它不僅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更是指導人們養生、保健的秘寶。
二十四節氣大家都很熟悉,一個季節有六個節氣,一年就是二十四個。“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四季節氣歌。在二十四節氣里邊,有八個節氣至關重要,我們講的二十四節氣養生里面,重點講的就是這八個節氣:二至,即夏至、冬至;二分,即春分、秋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所以要挑這八個節氣,是因為這八個節氣代表了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氣候變化。在這幾個節氣到來的時候,氣候該變化就會變化,該冷就冷,該熱就熱,該下雨就下雨,該刮風就刮風;春天刮春風,夏天刮夏天的風,冬天刮的就是冬天的風。如果我們的身體順應四時變化,就像春天是溫暖的氣候,夏天是熱的氣候,冬天是寒冷的氣候,你秋天是涼風,那人就不容易生病。
如果反過來,如果春天刮的是反沖的風,或者叫做對沖風,就像冬天刮夏天的風,應寒反熱,夏天刮冬天的風,應熱反涼,有這種氣候變化的時候,你就要注意養生了,因為這種時令不正常的氣候是疾病最有可能會發生的時候。天氣暴熱或者暴寒,而你的身體呢或寒或熱,身體的虛實加上天時反常,你就容易得病,此時就要注意保養。
《易經》中講的天人合一的養生,告訴我們人的氣是天地所賜,那么人的養生也就應該要根據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化來進行。這種養生哲理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句話:順應自然則養生成功,違背自然則百病迭起。
都在五行中——五行八卦與體質養生之秘
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對應的人體部位和穴位。我們用八卦之象來探尋人類的體質,事實上是在先覺先知人體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其價值也就體現在:由認識到應用,學會自我調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長壽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易經》的八卦學說
八卦的象與數是密不可分的,實為一體。象數作為易學最古老的語言,用以說明宇宙間的各種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是豐富的宇宙信息的載體。
《易經》八卦人的分類比《黃帝內經》的五行人要更全面,因為卦象后面獨特的義理。(下)
八卦和五行一一對應
《易經》中的五行八卦對應了八種物質,即乾卦為天,坤卦為地;震卦雷,巽卦風;艮卦山,坎卦水;離卦火,兌卦澤。但這八種物質實際上就是五種物質,為什么這么說呢?還要從這八種物質的本源說起。
先我們來看艮卦,艮卦代表了山,五行屬土,這就和坤卦代表的地一樣都是五行中“土”的代表,因此艮卦就可以由坤卦來代表,即“土”的代表。其次是震卦,震卦代表了雷,它和巽卦所表示的風同屬五行中的“木”;而兌卦代表的澤和坎卦所代表的水顯然象征了五行中的“水”。
這樣一來,八卦就一并歸納成了五個卦,并和五行一一對應了。但這并不等于《易經》中的八卦和五行就此可以劃等號了,他們有共同之處,但也存在顯著的差別。除了五行八卦之外,《易經》還有一套自成體系的象數和義理的理論。
八卦代表著不同的象數和義理
所謂“象以定數”、“數以征象”。事實上,八卦的象與數是密不可分的,實為一體。象數作為易學最古老的語言,用以說明宇宙間的各種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是豐富的宇宙信息的載體。
《易經》中的象數實際上就是“乾坤坎震離巽艮兌”這八卦,那么什么是義理呢?義理,意義的義,道理的理,也就是這八卦背后所代表的意義和道理。
比如說乾卦,五行八卦只說乾卦是天,那么按照象數的說法它只是天,但是在義理中,它就表示健,通常乾卦所表示的人就比較剛健。再比如坤卦,坤卦代表的是地,它的象數是地,五行屬土,但是在義理它表示的就是一個順,柔順的順。這就正好和乾卦相對應,乾卦是天,是父卦;坤卦是地,是母卦。父親一般來說比較剛健,而母親則比較柔順。針對這兩個卦,儒家學說就發展了乾卦的健,而道家則發展了坤卦的柔和順,像老子就非常注重柔,注重順,注重靜。
震卦的義理代表動,巽卦則代表了入,進入的入,這是因為巽卦是第四個陽卦,從它以后逐漸進入了四個陰卦,也就是由陽入陰的入;離卦的象數是火,它代表的義理就是美麗的麗,因為麗在古代通“日”,也就是太陽的意思;坎卦的象數是水,它的義理則是陷,陷進去的陷,這意味著我們陷進去一個危難之處就要想辦法出來,這個陷也包含了險的意味;兌卦是澤,但它的義理則是喜悅的悅,也是說話的說,所以兌卦代表的義理就是說我們要笑口常開;而艮卦它的象數是山,它的義理就是止,也就是停止的意思。
八卦的象數和義理
象數義理,一以貫之,本來就是易學的兩個層次和兩項內容,各有其存在的依據與價值。伴隨易學的整個發展過程,也一直存在著象數、義理兩派。兩派互爭短長,其余波流衍,至今猶在。雖如此,但均是“偏向”卻沒有“偏廢”,言象數者未廢義理,言義理者未廢象數。接下來,我們要通過象數和義理相結合來一探我們人體的生命體質之謎。
我們清楚了什么是象數什么是義理,如果我們將象數和義理相結合,就可以更全面了解一個人的精神情操,以及他身體各方面的素質。這種理論要比《黃帝內經》中的五行人理論更為全面和科學。
不同卦象體質的人的養生方案
乾卦人就要涼潤養生,而坤卦人就要注意風溫養生以應對脾濕,尤其在夏天的時候一定要多開窗以便讓濕氣從房間離跑出去;離卦人則要低溫養生,離卦是陽火、陽熱,熱就容易傷陰,導致陰虛,所以在冬天進行養生的時候離火之人就要注意節能。
《易經》作為一門嚴謹的哲學著作,它對人體生命之謎的闡釋主要體現在五行八卦的學說之中,通過對八卦象數和義理的結合,我們就能更全面的知道一個人的精神和他的身體的各方面的素質?!兑捉洝钒素匀说姆诸惐取饵S帝內經》的五行人要更全面,因為每一個卦象后面都有獨特的義理。
據五行八卦的理論,我們可以確定八卦對應的人體部位和穴位,具體來說,乾卦對應的部位在首也就是人的頭;坤卦對應的則是人體的肚子和腹部;震卦在足;巽卦在臀、股;艮卦則在手;坎卦是耳朵;離卦是眼睛;而兌卦則對應了嘴。我們也就可以據此具體分析五行八卦對人體的體質、養生的影響,以及他的特征、他的陰陽、他的氣質、他的壽夭等等。
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對應的人體部位和穴位。我們用八卦之象來探尋人類的體質,事實上是在先覺先知人體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其價值也就體現在:由認識到應用,學會自我調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長壽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先來看一個歷史人物的例子,他就是開創漢朝的漢高祖劉邦。在劉邦還是一個小芝麻官——小亭長的時候就被一個頗有眼力的人看中了,這個人就是呂雉的父親,他發現劉邦當時雖然很窮,又沒什么官位,但是很有氣魄,而且從外相上看他,面白而且他的體格是非常的魁梧,骨大體寬。呂雉的父親眼光很犀利,他認為劉邦很有帝王之相,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劉邦的面相不是他成事的主因,更不是既定的,這只是一個參考。而且這八卦人也不都是典型,每個人的身上并不是都具備了單一的八卦人的特性,他可能有交叉,融合,然后組成了不同類型的八卦人。
陰陽平和的乾卦人
所謂:“達于上者謂之乾”。八卦之首乾卦,象征純粹的陽和健,表明興盛強健。乾卦的卦象為天,如果作為領導者,通過這個卦象,自然會推天道以明人事,把天道的剛健有力轉化為自己的主體精神和內在品質,自強不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
五行中代表了“金”,乾卦人也就代表了一種陰陽平和的狀態。乾卦人的部位除了頭還有胸肺和大腸,所以乾卦人的胸廓一般都很發達,頭既圓且大。我們過去說一些孩子頭型真好,一看就很有活力、很健康;說誰胸廓發達,骨骼好就是說這個人在身體方面給人一種能夠擔重任的象征。
《易經》中講乾為首,首領的首;乾為君,君臣的君。這也就是表示,乾卦人的通常組織能力比較強,領導能力比較強,具備領導者的素質。這樣的人在公司中、團體中往往會成為領袖。但是這種人的弊端也很顯著,他容易惟我獨尊。從陰陽學的角度來說,乾金體質這樣的人的特點就是比較平和,通常他的壽命也偏長。
在了解了乾金體質人的特點之后,再來看一下這種體質人易患的疾病。乾金體質的人被稱作乾金之人,我們知道在五行中金屬于燥,所以乾金之人容易患肺方面的病,比如肺燥;肺又和大腸相表里,因此也容易得腸燥,便秘,甚至哮喘病、糖尿病。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乾卦人中糖尿病比較多,氣管炎也比較多,他們愛抽煙、愛喝酒。
乾金之人因為容易患燥熱,因此在養生時就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涼潤肺的食品,比如銀耳、藕、百合、杏仁等等,像杏仁做的露露就很適合這類人食用。此外,因為乾金之人還易患便秘,因此就要多吃一些潤腸的食物,如木瓜,木瓜屬于《易經》中的象意食品,對乾金之人很有益處。另外對于這類人還要讓他們少抽煙、少喝酒,這對解決他們身體中的燥熱有很大好處。尤其要注意秋天的養生,因為秋天比較燥,外燥引動內燥,如果再抽煙喝酒,不吃涼潤的東西就容易得病。
多陰少陽的坎卦人
第二類人是坎卦人,他們在五行中代表了水。水性偏寒,寒氣通于盛,坎卦人的特點就是多陰少陽,表現在面相上就是面青,偏黑,臉長且瘦。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耳朵偏大,這是因為坎卦是主耳的。
坎卦人的特點就是城府比較深,非常內向,但是他們長于心計,很善于出謀劃策。這類人往往在開會的時候如果沒人點到他他絕不會主動站出來說話,他就是用耳朵在聽,在他們看來,這就叫耳聽八方。這類人的壽命是偏長的,因為他們陽氣耗得少,所以他們十分注重保養陽氣。
坎水之人容易患的疾病往往和腎臟相關,因為坎屬水,水氣通于腎。此外,水性寒,且陰,所以坎水之人也容易得寒病,陽稀方面的病,甚至抑郁癥,這是因為他極端內向,不愿意把自己的話說出來,總是憋在心里就容易得抑郁癥。
坎水之人在養生方面應注意三防,即防腎病、防寒、防陽??;在飲食方面應該多吃一些溫補的、溫陽散寒的東西,少吃一些寒涼之物。
穩重敦厚的坤卦人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坤卦代表了地,坤卦的部位在腹部,他們一般個子不高,比較矮壯,頭偏大,腰粗,肚子偏大,四肢很結實。
坤土之人的顯著特點就是非常敦厚老實,非常的穩重,他們是實干家。在個性上坤卦人比較偏內向,但又沒有坎卦人那么內向。他們的一個缺點就是比較緩慢,不僅僅是動作緩慢,其自身氣血的流動也比較緩慢,比正常人都更緩慢,這也導致他們的反應稍微比其他人要更緩慢。他們不會是沖鋒陷陣的人,但一旦他們看好了,果然有效了,就絕對是一個最好的實踐者。
坤土之人通常容易患脾方面、濕氣方面的病,比如說痰飲、水腫之類的癥狀,或是肚子疼、腹瀉等等。因為坤屬土,土是濕氣,濕氣則通于脾。
坤土之人因為濕氣比較重,在養生時就要注意用燥,用溫燥的食物來克制體內的濕氣,可以多吃一些羊肉、辣椒、生姜之類的食物;另外還應多吃一點豆類,可以有效幫助健脾利濕。如果是婦科的病癥,還可以多吃一點牛肉,這對肌肉是最有利的。此外,在三伏天,使其最重的時候一定要更加防范,在飲食上少食瓜果,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煮的肉、粥都有助于克制脾濕。
多陽少陰的離卦人
離卦在象數中屬火,其義理代表了麗,象征了太陽和火,所以說這類人的火氣非常重。上面我們說到了坤土之人,他們沉穩地就像一座山,沒人能搬到他們反而要時時刻刻依靠他們,每個單位都需要這樣的人。但是離卦人呢?他們是多陽少陰的,也可以說他們是太陽之人,這類人的陽氣很旺,也就是火氣旺。所以他們的外形特征往往是面色比較偏紅,頭偏小,但是他們一個特點就是眼睛非常厲害。
這是因為在八卦中,離卦是在眼睛,因此離卦就是眼睛最厲害,看什么東西只要他一掃心里就全明白了。通常離火之人的思維是非常快的,就像閃電般,是爆發式的。他們善于創新,什么事情總是想在前、做在前。但是這類人的缺點也十分明顯,有時候會過于自信。
在疾病方面,離火之人易得口瘡這類火氣重的疾病,這是因為他們急心好動,火性上涌;同時火氣又通于心和腦,心又主腦,所以容易患腦抽動一類疾病。我們發現,醫院里的病人腦出血的大部分都是性子急的,這就是因為離火快。這類人平常也是火體熱體,愛生氣還一生氣就控制不了,就容易造成氣上到腦,導致腦出血。因此,這類人一旦高血壓了就更要注意腦中風。除此之外,離火之人還容易得眼睛方面的疾病,如眼底出血什么的。因為火越上涌,氣血也跟著上涌,然后就引發眼底出血,一下子一只眼睛就看不見了。
離火之人的養生要注意靜養生,要少生氣、多安靜,少吃動火的東西,少喝酒,平時不要動風,不要動火,也不要食用過于辛燥的食物,以此來維持體內水火陰陽的平和。
敏感善變的巽卦人
《易經》中說:“巽為風,君子以申命行事”。巽卦柔而又柔,前風往而后風復興。因而,“巽”又派生出順從、謙遜的含義。但順從非盲從,謙遜也不是優柔寡斷。那么,巽風之人他究竟有哪些性格特點?他的養生奧秘又是什么?
巽卦的象數是風,是木卦,這類人的特點就是敏捷、靈巧、善變,但是他們也有一個特點就是忽冷忽熱,因為風是時而狂風暴雨,時而又和風細雨的。巽卦是多陽少陰的,所以巽卦人的壽命也要稍微偏短一些,但是比離火之人要長。
巽屬風,風氣通于肝,巽卦人通常易患外風引動內風的癥狀,以及過敏方面的?。灰驗樗纳谱兒兔舾芯腿菀椎蒙窠浄矫娴牟“Y,如神經官能癥、癔癥這一類的病癥;同時,他也容易得高血壓。
巽卦人在平時要注意少食發物,如芽類食物,比如豆芽、香椿、蒜苗等等;同時也不要吃腐乳、豬頭肉、老母豬肉、老公雞肉這類的物質;如果是羊肉和海鮮不是不能吃,而是應該少吃,才能調補體內的陰陽平和。
巽木之人還要注意外風的影響,在大風天來臨時更要注意養生。有許多高血壓的病人,在大風天還沒有來臨之前頭一兩天,就感到眼睛斜了、頭暈了,他們去醫院看醫生說自己降壓藥也在吃,又沒有動怒,沒有勞累怎么血壓就不對了?這就是因為外風影響了體內的肝風,肝臟發出的警報。等到大風過去了,一切就都好了,所以說巽木之人尤其要注意大風天前后的養生。不能生氣、不能許久,也不要吃動風的藥。
五卦人和五行相聯系,也和陰陽相聯系,同時和風行暑濕燥火也密不可分,所以我們在養生時應十分注意。乾卦人就要涼潤養生,而坤卦人就要注意風溫養生以應對脾濕,尤其在夏天的時候一定要多開窗以便讓濕氣從房間離跑出去;離卦人則要低溫養生,離卦是陽火、陽熱,熱就容易傷陰,導致陰虛,所以在冬天進行養生的時候離火之人就要注意節能。這不僅幫助了我們自己養生、節能,也有助于國家的總體節能,是一舉兩得之事。
維護生命陰陽平衡的體質養生法則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就是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和大自然的氣相協調,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否則不是雪上加霜,就是火上添油,或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干柴與烈火,不僅無法達到養生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人的生命儲備是有限的,人們需要節能養生。節能養生包括靜養生、慢養生和低溫養生。我們節能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陽氣和陰精,避免不必要的損耗,從而維護生命的陰陽平衡。那么怎么進行節能養生呢?
先來看什么是節能。我們冬天的空調溫度不調太高其實就是節能,節能講究的實際上就是一個適度的問題,若是冬天在室內穿一件毛衣不覺得冷這就說明了空調的溫度很適度。有一次我去一個大公司講課,大樓里的溫度很高,暖氣開得大大的,我熱的趕緊把穿著的毛衣脫掉了,然后我發現他們的員工穿的都是小短袖,這就是不適度,不節能。冬天本來是主藏的,就應該要偏冷,應該低溫養生,而這家公司的做法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是高溫養生。我后來找到他們的領導跟他說雖然你們是關心職工,但是現在室內的溫度太高反而對養生不利。
但是反過來說,有些有寒癥的、體寒的人,就不能低溫養生而是要溫熱養生。因為若是讓寒體陽虛的人低溫養生他的身體是受不了的,他只能溫熱養生,比如冬天中午的時候這類人就一定要去曬太陽,根據太陽的光芒給自己增加熱度,這就是最自然的溫陽養生。
節能養生的另一個要注意的就是氣候反常的時候,體質不好的人,比如對那些寒涼體質的人而言氣候過于寒冷的時候無異于雪上加霜,這時候就要比其他人更注重穿衣保暖,在飲食上也要注意不能吃寒涼的食物;那么過熱的天氣呢?就要注意低溫養生,要降溫;如果天氣太濕的話,用一個比喻來說就像屋漏偏逢連夜雨,就會濕上加濕,外濕引動內濕,引發疾病,因此這時候一定要注意防濕,少吃生瓜果,涼的東西;而過于干燥的天氣對那些精虧、傷精的人而言是不適合的,這就等于干柴遇上烈火正好是加燥,所以這時就一定要多吃潤燥、涼潤的東西。
其實這些養生的方法就是把《易經》的八卦和人體的不同體質相結合,并通過《易經》的象數和義理來進行養生,同時大自然的風寒暑濕燥火也有重要的影響。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就是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和大自然的氣相協調,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否則不是雪上加霜,就是火上添油,或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干柴與烈火,不僅無法達到養生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所以我們在養生時一定要把自己身體里的風寒暑濕燥火和自然界中的風寒暑濕燥火相協調,也就是體質養生和自然相調和,這樣所達到的效果才能是最好的。
健腦重在用腦
《易經》說:“生生之謂易”,就是說生命在于運動,大腦是人體進行思維活動最精密的器官,心腦是全身五臟六腑的總轄,養生首先要健腦。腦細胞的活動同樣在于應用。養生保健當中,我們要學會正確運用我們的大腦。
大腦不衰則全身不衰
如何才能讓大腦不衰老?關鍵就在于要用腦,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退休了的人為什么主管人事、社交的那一部分腦細胞很快衰退下來,如果每天不動腦,患老年癡呆癥的幾率也比退休后經常用腦的人大很多。這就說明延緩腦衰的原則仍然是“用進廢退”。
大腦是最重要的人體器官,它當中包含了許多奧秘,和人體的思維、甚至衰老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此,《易經》也做了簡單的闡述,《易經》中說乾為首,首就是頭,在前文講述人體體質的時候我們已經闡述過乾卦和頭部的關系。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主不明則十二宮?!?,這表明大腦是全身各大系統的總轄。要全身不衰,首先必須大腦不衰,足見延緩大腦衰老具有的重大意義。另外據文獻記載大腦的發育也與壽命相關,即腦部發育與壽命成正比,哺乳動物中人的腦最發達,壽命也最長,說明腦與壽命確實相關。據此我們也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腦不衰則全身不衰”。
那么,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嚴峻的問題,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大腦?
這就要從如何運用我們的大腦說起,因為只要大腦運用得好就不容易讓它衰老。很多人都很愛護大腦,深怕用腦過度,但這是一種十分錯誤的做法。因為大腦是不會使用過度的,科學實驗證明,在人死亡的時候,大腦的重量比他最重的時候減少了6.6克,這就說明大腦根本沒有萎縮,還是原樣的。
科學表明,大腦是人體中衰老最慢的器官,因為大腦有著巨大的潛力。盡管人從30歲開始,每天即有3萬~10萬個腦細胞相繼死去,每小時約有1000個神經細胞發生障礙,一年內約有900萬個神經細胞喪失。但到年老時,也只不過耗掉了腦細胞的20%,尚有80%腦細胞處于未開發狀態,說明大腦存在著驚人的儲備力量。
尤其令人興奮的是科學家們用動物試驗已經證實了腦細胞可以再生。美國科學家通過老齡鼠試驗發現在險惡而復雜的環境里(關在有貓威脅的地方)會長出新的神經根,能促進腦智力細胞發育的膜質細胞大量增生。雖然僅是動物試驗,但也給人類抗衰老帶來了曙光。此外,還有科學家觀測到近一個世紀以來人腦的平均重量在增加,也提供了腦再生存在的可能性。還有學者發現女性腦細胞雖然從40歲時就開始萎縮,但過50歲后其萎縮速度又會變慢,變得比男人還慢,提示腦的活性在一生中可能存在著周期性。
大腦是人體的中樞器官,對人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因此,抗衰老的重心應放在腦。只要腦不衰,身體的其他部位就有希望了。
那么,怎樣才能延緩大腦衰老?其關鍵就在于要用腦,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看有很多退休樂得老同志,或者是有很多人退了休實際上還很年輕,還很能做很多很多的事。結果退休之后他就不用腦了,大腦很快就衰退了,大腦一退化以后血液供應變緩了,這樣得老癡呆、腦梗、腦動脈硬化的幾率就比常人大很多。所以說,其實很多人退休以后,我們還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孔子五十歲才研究《易經》,對《易經》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如果我們老同志退休后什么都不做了,大腦退化以后全身也跟著衰老了,整個人也衰老得快。這就說明延緩腦衰的原則仍然是“用進廢退”。
人的生理鐘的“總鐘”其實就在大腦內。雖然各個細胞皆有自己的鐘(如人已死,但離體的細胞并不會馬上死去),然而,這些小鐘都是受大腦中的總鐘控制的,一旦腦鐘失控則小鐘必然失靈,因此,勤用腦是延緩全身衰老的重要環節。
人腦也是一個太極圖
“詩仙”李白有個故事叫“李白斗酒出詩篇”,我們看李白寫出詩來的時候他要喝一斗酒,寫出來的詩才是好詩。這就是說在陽極狀態下,他就可以調動潛意識。人的思維處在一種白熱化的狀態下的高度集中,就很容易形成這個陽極避陰,把藏在深層的潛意識調動起來。一旦調動了深層的潛意識,我們的思路就會很快,智慧也就源源不斷地出來。
《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备嬖V我們萬世萬物都是由陰和陽組成的,都是陰陽氣化,那么我們的大腦也不例外。天是一個大太極,人是一個小太極,我們的腦也是一個太極。我們的腦和這個太極一樣,也是一個陰一個陽。這里的“陽”就是我們的顯意識,“陰”則代表大腦的潛意識。
《易經》有一句話,叫做:“伏羲知幽明之故”,就是伏羲這個人他知道幽暗的和明顯的思維規律,因此他能夠知生死之術。通過這段話,《易經》告訴我們天下的事物有明也有暗,有顯露的也有隱諱的。也就是說,現在還有很多事情其實我們并不知道,并不了解。顯露的事情我們知道了,那還有不顯露的事物可能就不清楚了。我們的大腦思維也是這樣,我們既要知道顯露的,也要知道不顯露的。我們有很多科學的道理,現在的科學研究其實都是顯露的,我們還是很難進入到不顯露的,就是隱諱的那部分。
大腦的太極圖太極圖,陰極部分表示的是潛思維,陽的這一部分表示的是顯思維,一個幽一個明。我們人在沒有語言之前,不會說話的時候,是潛意識為主的。只有通過潛意識進行思考和交流。但是自從會說話以后,顯意識就飛速地發展,潛意識就被壓抑下去了。所以說,現代人的思維就形成了潛意識和顯意識兩種思維,下邊是深層的潛意識,上邊是表層的顯意識。
潛意識是一種深層的意識,它是人類進化的很長時間里,千千萬萬年以來祖祖輩輩的人積累的智慧,這是一個暗流,而上邊的表層意識,是表層的智慧。我們不禁要問,這兩種意識它們能夠溝通嗎?我們要運用它們的話,能調動潛意識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能夠調動我們的潛意識,也能夠促進顯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溝通。
太極圖中一陰一陽,陰和陽是在的什么地方溝通的呢?陽極避陰,陰極避陽,陰陽的交接處就是陰陽轉換的地方。“陽極避陰”就是說我們思維在白熱化的狀態下,在顯意識思維發展到極端的時候,就可以和潛意識溝通,就可以出更多的智慧。我們都知道“詩仙”李白,他有個故事叫“李白斗酒出詩篇”,我們看李白寫出詩來的時候他要喝一斗酒,寫出來的詩才是好詩。這就是說在陽極狀態下,他就可以調動潛意識。這也就是說人的思維處在一種白熱化的狀態下的高度集中,就很容易形成這個陽極避陰,把藏在深層的潛意識調動起來。一旦調動了深層的潛意識,我們的思路就會很快,智慧也就源源不斷地出來。我自己的體會就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切干擾沒有的時候,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以說智慧就如噴泉一樣的噴出來。
顯意識的高度白熱化可以調動潛意識,有的時候潛意識也會經過夢境等直觀的體驗體現出來。比如說發現化學元素苯的化學家,研究了很長時間,白天苦思苦想都想不出來,結果就在夢里邊夢到了結果。夢里邊就是這個潛意識的顯示。顯意識是外向的,在白天的時候是最明顯的;潛意識是內向的,在夜晚的時候容易出來。
當然我們也能知道,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了腦袋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如果說他沒有經過非常艱苦的腦力思考,即使被砸了腦袋也是發現不了的。就是說蘋果樹下如果是別人,是不會發現這個萬有引力定律的。所以說智慧是不光顧懶漢的,只有在經過了白天激烈的思考以后,到了夜晚的時候睡著了,或者在一種朦朧的狀態下,潛意識就比較容易同顯意識溝通。
左右腦的交替使用有利于腦養生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他既熱愛科學同時又喜歡拉小提琴,他常常在一番激烈的腦力勞動之后,練一會兒小提琴,然后工作智慧就出來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其實就是左右腦交替運用的結果。
人腦左半球主管語言和抽象思維,右半球主管音樂藝術形象,顯意識在左半腦,潛意識在右半腦,二者可以溝通。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有雙重性,左腦的特長在于抽象思維、計算,右腦則偏于形象感受及藝術,但右腦同樣也具有左腦的思維功能,這就是為什么在“潛意識”狀態,如夢中及做其他活動時能夠產生思維,這就是因為右腦在工作。
這一理論就為我們提供了開發右腦思維細胞的依據,這也是世界上許多重大發明并非都出現在實驗室里的原因。如歐基米得定律就是在洗澡盆里頓悟的,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在蘋果樹下閃現的,發現苯分子結構則是在夢里獲得的……如果把右腦也開發出來,讓左右腦交替應用,那么防止腦衰的可能性就更有條件了。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愛因斯坦的例子,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他既熱愛科學同時又喜歡拉小提琴,他常常在一番激烈的腦力勞動之后,練一會兒小提琴,然后工作智慧就出來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其實就是左右腦交替運用的結果。
右腦是和形象思維、藝術和音樂等相關的,而左腦則是和抽象思維相聯系。往往在左腦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緊張的抽象思維后如果能使右腦和左腦交替運用就可以收獲靈感,比如聽聽音樂、彈彈琴。這也就是說一段緊張的工作以后用音樂、藝術等形象思維放松就會使潛顯意識進行溝通。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他的夫人就是一位音樂家,他的很多重要科學理論其實并不是在他研究科學的時候想出來的,而是在聽過他夫人的音樂之后才冒出來的,這也說明了左右腦交替使用、緊張和放松的重要性。
具體到每個人對左右腦的開發上,一定要注意利用每天早上剛剛清醒的那段時間。當每天剛睡醒時,再起床前在大腦里再思考一遍昨天研究過的東西,往往就會產生新的智慧,這是因為經過白天的緊張以及夜晚的松弛后,智慧就猶如泉涌。
事實上這也是有效運用大腦的方法,前面已經講過大腦是人體中衰老最慢的,大腦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即使衰老也只是部分地進行,因此防止大腦衰老通常都能取得顯著的效果,最有效的一條保護大腦的方法就是勤用腦。
古代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曾說:“精神不用則廢,用之則振,振則生,生則足?!爆F實實踐也證明人用腦越勤,大腦各種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越多,形成的條件反射也越多。因此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大腦保健,常思防衰。
鍛煉大腦的方法
健腦氣功人人皆可做,尤其適于腦力勞動者,因腦力勞動比較緊張,經常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如能應用腦氣功,將有益于健腦和提高工作效率。
靜養腦的腦靜功
腦靜功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靜心健腦的修習方法,其目的即在于排除雜念,凈化大腦,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整,從而提高智能。那么,腦靜功具體怎么做呢?
腦靜功主要是靜能生慧。正如佛家所青“定能生慧”,即安定靜養可改善腦功能,人一天約有13億念頭,念頭對大腦損傷很大,尤其惡念傷害最大,據國外研究妒忌念頭所產生的毒素,至少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可見人要多積德行善,少有惡念、毒念、邪念,才能長壽。
腦靜功的目的即在于排除雜念,凈化大腦,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整,從而提高智能。我國道、佛家極為提倡“定能生慧”。如《道藏·度人經》提出專一、內斂、斷妄念。《老子》提出“虛靜”“無為”,佛家推崇“空”、“戒”都是屬腦靜功的宗旨。
腦靜功主要適用于繁重勞動的腦力勞動者,這種養腦方法會緩解大腦的疲勞??梢酝ㄟ^采取靜坐,然后把氣通過意念從百會穴引入大腦的籬王,在百會穴下邊三寸左右,是整個大腦的中樞部位。如果把意念停留在這個部位,做深呼吸或是想象美好的事,再睜開眼睛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大腦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就能感覺到清新之氣油然而生。這就是腦靜功的作用。
腦靜功分為獨步靜功及靜坐功兩種。獨步靜功為獨自漫步,以緩慢而有節奏的步伐結合深而慢的吐納功,獨自漫步于幽靜之處,然后逐漸想一個美好的良性愿望而排除雜念。所謂以一念代萬念,最后由沉醉于美好的愿望而逐漸沉靜下來,處于無念無欲的漫步,讓大腦出現清靜無欲的澄清程度。此時是一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狀態,讓大腦有一個積極的充分休整的機會,這樣有利于休整后的智力開發,孔子稱為“心齋”。此法以黃昏傍晚或月下獨自漫步效果最佳。腦力勞動者尤為適合,回屋后大腦清爽,工作效力倍增。
腦靜功另一種方法為靜坐,即閉門獨坐,頭后靠,眼半閉,取自然舒適位置,然后開始慢而深的吐納功或結合默念,逐漸誘導入靜,此時入靜決不等于大腦皮層抑制,入靜后必須進行積極的內視意守,即“返光內照”。方法是內視于泥丸(腦),意守百會下三寸(相當于腦垂體部位,為生命中樞)。適時緩緩睜眼洗面后,自有一種大腦清新感覺油然而生。這時再開始工作,腦力自然倍增。這和佛家“坐禪”,“定能生慧”的原理是一致的。如《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币舱缈鬃铀岢摹白?。如顏回答孔子日:“何謂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謂坐忘?!奔椽q如忘掉自己的形體而入靜。孟子的“存夜氣”,同樣指清寧入靜,這些養生原則都是《周易》坤靜柔順理論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