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場管理者角色認知教育 背景、概要、認識自己現場管理屋現場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及職責現場管理者的基本任務現場管理者的能力要求現場管理者應執行的現場管理內容現場管理者常用的日常管理方法現場管理者的日常管理的職責 二、現場質量管理如何管理質量質量概念現場管理目標--QCD解決問題的8個步驟影響質量的六大因素現場質量控制的主要工作任務主人翁責任感-責任義務一致性 三、生產方式中的現場管理 1、生產方式中的基本思想以質量為基準 浪費是:任何事情或活動,不會產生附加價值的均稱為浪費。認識浪費:隱性浪費/顯性浪費浪費產生與固化的過程消除浪費:工作是由一系列的流程或步驟所構成的。從原材料開始,到最終產品或服務為止,在每一個流程,將價值加入產品內,然后再送到下一個流程。在每一個流程里的人力或機器資源,若不是從事有附加價值的動作,就進行無附加價值的動作。無附加價值的動作就是浪費。消除浪費的方法質量是每個人的職責以將滿足顧客放在第一位作為企業經營的理念,向顧客提供更加便宜,更加合適的優質商品為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按照這一企業經營目標,從生產方面而言,當100%地發揮了人?物?設備所具有的能量時,就意味著可以生產出符合質量(Q)?交貨期(D)?成本(C)預期目標的產品。2、產品生產所應有的模式 用最少的資源(人、物品、設備)生產。所謂用最少的資源進行生產是指:實現用最少的人員進行生產;用最少的材料進行生產;所用的設備、工夾具成本也處于最少的狀態。實行現場管理中的“杜絕浪費”,堅持“盈利作業”的觀念,推動此項活動。如果浪費已經表面化了,應從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進行徹底的改善。而且,現場不能解決的浪費問題應向技術部門反應。 提高改善的速度,并且與提高自身的素質聯系在一起是解決浪費表面化的重要方法。 生產部門要會同技術部門一起制定改善方案,直至改善方案完善,并使此方案在工作中得以實施。 四、生產方式中應有狀態的實現 在生產方式中,將為了實現產品生產應有的模式作為原則Ⅰ提出來放在首位,并且將為了具體實施應有的模式的措施作為原則Ⅱ加以明確。應明確現場管理、生產管理、技術管理中哪個功能是為了實現哪個原則等內容。各項功能都擔負著各自的任務和責任,這些都與應有的姿態有著必然的聯系,因此,有必要描述每一個原則的印象,并消除其與現有狀態的差距。生產方式中與現場管理有關的原則有22個項目。對這22個原則進行解釋,并提示了在現場應該怎樣做才對的要領,而且解說了其完成狀態的描述。 五、現場應完成的任務 1、現場的任務 實現產品生產應有的模式時的現場任務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物、設備作用,將質量意識完全貫徹到工序中,追求效率化”。為了完成此項任務,現場應該做的工作有以下三項:完成生產任務;改善收益;人員培養。1)完成生產任務。在現場不一定能在任何時候,對所有條件加以整合。當從上一工序有不合格品流送出的時候,當沒有材料及零件調入的時候,當設備的狀態不好的時候往往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情況往往又是不能等待的,這就是現實中的車間情況。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完成生產任務,必然要求我們做到:一旦問題發生立即取得有關部門的支持并迅速做出應對處置。相對現場經常發生的種種變化,有計劃地推進能完成Q、D、C目標的管理體制的強化,對“完成生產任務”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為了做到全數質量保證,有必要首先認識:“評價質量(產品的質量、工作的質量)的是顧客,在生產現場則由下一道工序評價。自以為是是大忌”。在所有的產品中不可以有零星的不合格品,要對下一道工序保證本工序的質量為100%合格。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就是“下一道工序就是顧客”和“全數保證”。那么具體到了生產現場應該怎樣做呢?那就是每個工序都“不生產不合格品,不向下一道工序流送不合格品”。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以標準為核心進行全方位管理,抑制人、物、設備、方法的散亂現象,并且在發生不合格品的各個工序中,形成一種從發現到采取對策為止的最為合適的良性循環狀態。2)改善收益 生產現場的第二大任務就是改善收益。作為公司來說為了增加利潤得到持久性地發展,在經常強化產品生產應有的模式,促進目標質量實現的同時,持續性地推進改善,用最少的資源(人、物、設備)來生產產品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技術方面,采用各項新的技術。當然,即使在現場工作中每天的改善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這里希望特別強調的就是所謂“盈利”。3)人員培養支撐著公司的是由人組成的團隊。無論制定多少個好的標準,具體去實施這些標準的仍然是人。因此,實現產品生產應有的模式就是人。為了實現這些目標, “培養人”與“團隊”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嚴格遵守標準,采用發現異常及時準確處理的方法將可能發生的問題防患于未然,另外改善浪費及問題,使標準的水平更高也是提高技能所必不可少的。另外,在不斷變化的生產條件中,要經常地實現穩定的Q、D、C,能夠沉著地面對變化,進行提高技能是十分重要的。有計劃地持續性地實施這項提高和拓展技能的工作,緊密聯系應有的模式實現造就人才。2、監督者及管理者的任務 監督者的任務管理者(經理)的任務:現列出監督者作為管理對象的內容有:安全、質量、交貨期、成本、設備、人、配件、材料等許多。要想所有這些過程都按照應有的要求執行絕非易事,但對于監督者來說應歸納日常管理中各個環節的重點并一步一步扎實地使這些重要環節的水平提高。作為具體的監督者(各級管理者)的任務是以下三項:完成目標要求;工作的標準化及其提高;培育下屬。六、現場管理的實施方法生產現場在引入現場管理機制的時候,應將“工作標準化”及“PDCA循環”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基本管理來學習,以保證工作效率穩定地提高。以開展現場管理為基礎,去深入理解(工作標準化)及(PDCA循環)的內涵,以及為了實現在這個基礎的管理,今后所采用的應有的措施是什么,怎樣去提高現場管理的水平,監督者在現場管理活動中要注意的重點是什么等。1、管理的基礎 1)工作的標準化。發揮人、物、設備“生產三要素”所具有的能量,以Q、D、C為目標實際生產顧客所需的產品就是產品生產現場的使命,為了完成這一使命,現場管理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PDCA 周期的運轉方式 2、為了提高現場管理的水平 3、監督者擔負的日?,F場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