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素質教育與社區青少年教育。社區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如一種是行政社區,一種是農村的自然社區,另一種是精神社區(寺廟、教堂等等)。所謂素質教育就是培養人的素質教育,是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的。發展過程是從中小學擴展到高等學校,后來擴展到全民素質教育。1999年第三次全教會上《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以提高全民素質和創新能力為重點”。
人的素質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文化的等等。我們現在所講的大部分是個體素質,而社區除了個體素質以外還有群體素質,就是社區成員的群體素質。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是多種類、多層次的。社會的不同崗位對人的素質要求也有差別。所以不要把素質教育看成是一種定型的,對所有人都是一模一樣的。對于社區來說,除了個體素質以外,恐怕更多地考慮到群體素質,而群體素質是建立在個人素質的教育基礎上。
學校能否單獨地完成學生素質的培養,學校的授課教學是不是素質教育的主旋律,要了解這樣一個問題,就需要了解學生或者說是青少年素質的形成過程。簡單來說,是把觀念意識內化到個體的事件中去,成為自覺的、自動的行為準則、行為方式的過程。在什么地方都能夠把這種觀念意識落實到你的行為上,這才叫做形成了素質。根據我們的大量觀測,在學校各種各樣的監督機構,如老師監督的約束下,學生能守規矩,但是出了學校老師就管不著了。所以,學生素質的形成不能僅僅通過學校來完成。要培養青少年的素質,學校、家庭、社區要結合起來,成為一種合力,因為青少年是生活在社區中的,而家庭可以說是社區中的一個基礎的單位。
所謂學校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旋律,是就學校本身、課外活動來說的,一個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靠課堂教學是落實不了的,主旋律應該是學校、社區、家庭三者的結合。有人說社區青少年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從局部的管理來說它有一定道理,但是正確的說法還是應該強調結合的問題。也有人說是小手拉大手,或者是小手牽大手。這也是一個局部的概念,青少年在社區里,也許推動了社區,從局部來說,是小手拉大手。但是最根本的是大手拉小手,不是小手去拉大手來推動社區發展。這些問題都比較含糊。有一個新的觀點,國家一直強調教育要跟生產勞動相結合,并把這句話列入到教育方針里。
在新的形勢下,應該提倡教育與社區發展相結合,也就是教育要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相配套,來促進社會發展。社區發展和青少年教育。美國的弗蘭克·弗蘭蒂在1915年提出了社區發展和青少年教育的問題。1956年聯合國發表了一個關于推動社區發展的報告。報告提到,社區發展是人民共同努力并且政府有關機構協同,來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情況,是社區對國家有所貢獻的歷程。1960年聯合國出版的《社區發展與經濟發展》把社區發展說成是一種教育過程,是人民以自己的努力跟政府配合一致來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過程。
function showMiniAd(){
var vn = "tinfo";
var dataURL = "https://t.sohu.com/third/user.jsp?passport="+window._xpt+"&vn="+vn;
new LinkFile(dataURL, {
type: 'script',
noCache: false,
callBack: {
variable: vn,
onLoad: function(){
var data = eval("(" + vn + ")")
if(data != null && data.status == 1){
var userLink = data.url;
//var userLink = data.icon;
$('miniAd').innerHTML = "我正在玩搜狐微博,快來“關注”我,了解我的最新動態吧。"+userLink+"";
$('miniAd').show();
}
},
onFailure: function(){}
}});
}
showMiniAd();
分享到搜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