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管控企業成本,各大中型制造企業競相選用標準成本法進行成本核算,本文結合實務簡要介紹產品從原材料采購、生產、成品完工入庫標準成本的核算及運用。
一、概念
標準成本法,也稱標準成本會計,是西方管理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指以預先制定的標準成本為基礎,將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比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也是加強成本控制、評價經濟業績的一種成本控制制度。其核心是按標準成本記錄和反映產品成本的形成過程和結果,并借以實現對成本的控制。
二、標準成本在生產過程中的運用
(一)材料采購環節
1、相關概念
原材料標準成本:以采購價為參考,考慮價格歷史及趨勢制定標準成本;
采購訂單差異:采購價與標準成本差異,采購物料入庫時產生;
發票價差:發票價與采購價差異,發票與采購定單匹配時產生;
2、成本差異形成過程:
① 采購,按雙方初步意向價
借:材料采購 100 (采購價)
貸:應計負債 100
② 入庫
借:原材料 130 (標準成本)
貸:材料采購 100 (采購價)
采購定單差異 30 (采購價與標準成本差異)
③ 供應商開票,價格最終確定
借:應計負債 100 (采購價)
貸:應付賬款 80 (發票價)
發票價差 20 (發票價與采購價差異)
a. 原材料實際成本=標準成本130-定單差異30-發票價差20=80
b. 應付賬款=80;與原材料實際成本相符;
通過此標準成本計價,可直觀反映采購價較標準成本漲價或降價幅度;
(二)生產環節
1、相關概念
BOM:各產品生產標準,即標準物料清單及工序(用量標準、制造費用、直接人工等標準);
制造費用、人工費標準:針對每個裝配件分別定義其間接成本,并通過卷積得出最終產品的間接成本(即人工和制造費用)
2、成本差異形成過程:
材料消耗差異:生產任務完成后確定與該任務對應的標準物料清單種類及用量等的差異;
材料成本更新差異:由于原材料價格變化,認為目前標準成本已不適用時對材料標準成本進行更新產生此差異;
WIP更新差異:生產成本更新產生差異,由于原材料成本更新,處于生產線未完工的在產品需重新適用更改后的材料標準成本,由此產生的更新差異;
制造費用資源等差異:各成品生產工序標準化,同時對各工序吸收的設備資源、人工、制造費用等資源進行標準定義,成品一旦完工,將按一定標準吸收資源及制造費用;由于工藝路線的變動引起制造費用等差異。
(三)完工環節
成品更新差異:由于原材料標準成本更新,對應卷積的產成品成本發生變化,目前已完工未賣出的產成品需適用新的材料成本,由此產生成品更新差異;
三、標準成本在成本管理中的運用
1、對分車間物料消耗超額或節約進行考核:對車間任務關閉以后,系統按完工入庫數量及(按車間任務)領用情況,自動算出材料消耗差異,該數據按所設定的車間任務進行歸集。可按車間或班組打印物料節/超明細或匯總表。
2、作業發料差異檢討:作業差異是指作業實際發料量與作業標準需求量之間的差異(不含車間超需求領料產生差異),差異的主要類型有以下幾種:a、車間實際用量與標準需求不一致,如BOM錯誤、車間代用等;b、作業發放后又取消,但作業上物料已發至車間;c、作業發放后又調整,但作業實際發料量按調整前需求發放。根據作業差異進行原因分析,從而修正標準BOM,檢討作業管理。
3、通過計算與標準成本比率實施管控手段:a、損耗率:實際損耗/標準需求,通過對比各車間或班組損耗率,對比同期損耗率等指標進行管理反思;b、報廢率:報廢重量/標準需求;通過分析各物料報廢率明確生產弱點,有方向地進行核查完善。
4、通過發票價差、定單差異趨勢反映物料成本價格變動趨勢,為物料漲價、降價起到預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