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校教育文化孕育的歷史脈絡
興辦黨校、培養干部,是共產黨的發明創造。中國共產黨的各級黨校,是在各級黨委直接領導下用黨的基本理論武裝黨員和干部的重要陣地,它的培訓目標、培訓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同于一般院校、專業學校和干部學校,具有自己的特點。黨校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黨按照自身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影響黨員干部思想意識和行為的過程這種過程與一定社會實踐相表現為相對獨立的黨的特殊實活動。黨校教育是黨的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有產生的歷史過程1922年7月至1923年6月,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前為黨校教育的期。時黨組織僅僅存在于局部地方,處于秘密狀態下黨的教育還沒有專門關黨的教育寓于黨的宣傳工作之中。《黨報》是在秘密組織條件下教育黨員的重要機關支部是黨的基本教育機關黨的教育內容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實際的教育等,黨的教育方法采用地方黨員大會政治討論、黨小組政治講課等。黨校教育的各種因素卻在黨的育中。1923年11至1927年黨校教育萌芽時期特點是規模小,時間短,辦校不穩定。1926年1月末2月初南黨、團區委在長沙舉辦的“高級研究班”,學生共有6人學習時間為17是租用廟平民女子職業學校的教室。同年9月開始的廣東區黨學習期限為3個月。1927年5月中央決定在武昌辦一所中央黨校,招收學員3名,學期半年,由于沒有革命政機汪衛為首的武漢政府叛變革命,黨的組織和黨員被迫疏散和轉入地下,中央開辦中央黨的計劃未能付諸實施。大革命失敗后,為適應黨組織和黨員轉入秘密活動情況,黨校教育采取了訓練班形式開展了大規模的訓練黨員和黨的干部活動。黨校教育的發展趨勢是任務明確,形式統一,活動及全黨教學內容有所擴大,逐步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提出“避免注入式的教學方法訓練要力求時間短而切實有效,所以,討論與實習要看得特別重要”。這是黨校教育中提倡討論式啟發式的開端。從1937年開始的抗日戰爭時期,是黨校教育大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黨校教育的發展趨勢是:規模擴層次增多據1938年末統計,黨校、魯藝抗大、陜公、青訓學員共達到兩萬人以上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黨校為中心的黨校教育體系教內容隨黨的中心任務的發展而發變化。1940年2月,中央特別指出:“理論與實際的一致,是黨校教育的中心目標”了黨校教育的方針理論聯系實際。延安整風運動黨校教育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日戰爭勝利不久介石集團不顧全國人民的和平民主要求,發動了反人民的內戰。中央在物質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堅持繼續辦黨為全國勝利這個時期是:重視質集中力開始出現正規辦校的趨勢在我黨我軍撤離延安以后,適應斗爭中央黨校停辦,組成新的聯合大學。成立1956年的l0萬人。時期的發展趨是:規模迅速擴大全國形成工作體開始向正規化向發展在中央加強中共中央黨校設的同成立了省、市地市級黨縣區訓練,規模不斷擴大,招生人數年增加,形成了全國完整的黨校工作網。這是黨以來所沒有大規模的黨校教育工作體系。60年代初,政治運動接連不斷到了1965年整個招生工作完全停止黨校受到空前的破壞。校教育的趨勢是:培養與使用銜接的制度化培養目標的類型化、具體化教育內容的綜合化、現代化辦學方式的規范化教學管理的科學化
黨校教育就這樣在黨的發展的同時,同步發展并成熟起來。可以說,黨校教育八十多年的歷史實踐,為黨校教育文化內涵的進一步挖掘提供了深厚的文化養份,其豐富的教育實踐活動為黨校教育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