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學引導體驗過程的描述
恩格斯指出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這個觀點在研究教學的本質論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要研究教學的本質,就要從教學的過程來考察。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認識不僅是大腦的一種官能,而且是一種活動過程。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件產品。現在通行的啟發式教學法也認為:教會學生一項知識,讓學生認識一個客觀事物,不是教師把知識講出來就行,而是要帶領學生展開一系列的認識過程。把教學當作一個過程來考察,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也是與“引導體驗論”相吻合的。這些理論在這里的局限在于,他們沒有明確地認識到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不清楚“過程”的實現方式是什么?怎樣才算是完成了過程?在“引導體驗論”看來,“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進行的,過程的目的是實現教學內容從教師向學習者方面的轉移,這種轉移通過“體驗”來完成。轉移完成了,過程也就完滿結束。轉移有時只是部分完成,過程也相對只是部分結束,有待適當的時候延續這個過程。 “引導體驗”,就是用引導者所設計的知識情境、問題環境,來刺激學生,通過頭腦對知識過程的體驗來把握知識過程,使它與原有的認知結構同化,繼承來自引導者的知識、技能、方法,從而實現知識的轉移。模仿、重復、創造都只是不同種類的體驗方式。引導體驗貫穿于教與學的全過程。
為什么體驗能夠完成教學內容的轉移呢?體驗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理解成學習者的主動的心理活動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在頭腦中保留這種印跡的牢固程度,與心理活動過程直接相關。心理上越主動,活動越激烈,重復次數越多,就越牢固,而如果能以聯想的方法,使新的知識與原有的知識發生聯系,就會使聯系更為強化,建立起腦內神經細胞間的嶄新結構。教學的內容不管是知識、技能和方法,它所包含的內容都不是靜態的東西,而是事物的一個動態過程,比如說“萬有引力定律”,要真正地掌握這個知識點,就必須了解它背后所包含的形成知識的過程以及這個定律本身所代表的過程。要實現這個知識點的轉移,單單把它說出來,那只是很粗放的引導,轉移很難實現,除非學習者本身就已經具備了“體驗”這個過程的內驅力。只有當教師精心地設計了教學的情境,有效地引導這個“體驗”過程,學習者才能順利地使自己的已有的認知結構與實現了有效體驗的新知識產生牢固的聯系,從而實現知識的轉移。而一些學生在課堂上不專心聽課,對教師講的內容水過鴨背,就是因為學習者的主觀主體沒有參與體驗過程所致。簡言之,知識是對事物發展過程的反映,要把它納入到頭腦中所有的認知結構中,就必須再現這個過程本身,這樣,才能在頭腦中建立起與客觀世界對應的具有相同結構的知識的一個摹本,實現知識的內化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引導”,就難能產生“體驗”,就不存在教學活動,引導和體驗的有效性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優劣!因此,教學的知識傳遞就是通過體驗的方式來實現的。以前的教學理論之所以不能對于教學本質問題作出能自圓其說的完滿定義,就是因為沒有抓住這些活動后面的更本質的東西。
“引導體驗論”如何能解釋教學過程中的知識繼承與創造性活動呢?它主要是通過不同的教學內容來使它得以表現。教學的內容有不同的層次,即知識、技能和方法。知識是人類已有的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經驗的積淀;技能是一種具有一定技巧的實際動手能力;方法則是如何運用知識、技能的能力。這三種教學的內容,都可以通過不同的“引導體驗”的方式來實現,在本質上,它們并沒有什么質的不同,只有適應不同的教學內容的不同的外在形式而已。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質量的好壞,就是通過教學內容的層次、引導體驗的優劣來體現的。作為特例,不加分辨、沒有目的、沒有方法地滿堂灌,就是一種知識層次加上很少或根本沒有體驗的“偽引導”的表現方式。而優秀的教學,則是用最生動活潑的各種方式“引導”學生體驗“方法”,來實現使學生既繼承知識更掌握方法的極佳學習效果。
教師對學習者引導水平,對于解決教學基本矛盾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以正確的 “教學本質觀”指導教學全過程,熟悉所教內容,具有各方面相關的技巧,同時還有充沛的感情、豐富的想象,富有情趣的生動語言、高度的概括能力和演算、實驗的熟練技巧,從各個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才能達到良好的引導效果。如果教師對教學缺乏理想,對教學效果漠不關心;教學過程中有氣無力,毫無激情,概括能力差,知識雜亂無章,口頭表達枯燥無味,其引導體驗的效果勢必不好,學生越聽越厭煩,教師愈講愈無心,其結果互相埋怨,打擊情感、挫傷意志,削弱信心,甚至熄滅了學生對一門學科在心中燃起的火花,扼殺了學生對科學的探求心、求知欲和認識能力。
當然,引導體驗并不是一次完成的,涵蓋整個教學過程的可能會有眾多的引導點。成功的引導,是一個動態調節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賴于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教師應該把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引導體驗”上。教師向學習者輸灌得越多,他能提供給他們獨立掌握知識,獨立思考和行動的可能性就越少,教學過程就越是不能達到生動和有效。相反如果教師引導得好,學生生動活潑的認識活動與教師的引導密切結合,教學過程就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