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溝通與現實互動的融合
(安新強)
有個現象令人疑惑:拜技術所賜,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從未像現在這樣徹底(我們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打電話,發短信,發電郵,用Skype聊天,而我們也的確是這樣做的),但面對面會議的生意卻依然紅火,我們更加頻繁地飛往世界各地去與他人交往,最聰明的人仍然匯集在硅谷(Silicon Valley)之類的創新中心,公司中的合作場所也越來越受歡迎。
這是怎么回事?
有一種可怕的預言,認為無處不在(而且常常是無孔不入)的通信技術將導致“人性時刻”的末日和社群的滅亡,這是不對的。這種夸張說法所依據的錯誤假設是,人們希望交往的程度是有限的。但實際上這些技術恰恰說明,我們對交往的渴望還遠未達到枯竭的程度。需求沒有得到解決。我們的欲望也沒有得到滿足。因此,當新的溝通機會出現時,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會隨之增加。
我們認為,這些技術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影響,并非是因為它們取代了現有的互動手段,而是因為它們提供了新奇的互動環境。我們對現實和虛擬空間中影響互動的因素進行研究時,探討了接近性、隱私權和許可權的關鍵作用。接近性描述了在一個空間中遇到其他人的可能性;隱私權是指你既可以設置誰能“偷聽”你與別人的對話,也可以限定誰可以訪問你的空間;許可權描述的是在某個空間內獲準以何種形式溝通。在接近性、隱私權和許可權之間實現良好平衡的環境會吸引更多的互動。
新技術通過創造新奇的接近性、隱私權和許可權組合,刺激了新型的互動。我們使用電子郵件,在夜里向白天一起工作的人發送信息,在白天與夜里共同生活的人聯系。這些技術讓遠隔萬里的人彼此拉近了距離,使同事之間能夠實現在前數字時代無法完成的互動。給我們一部手機,我們就可以在開會時向參會的其他人發送信息。“會議真無聊!”當你處于不適合大聲講話的環境時,發短信為你提供了一個私密的空間。有些公司不允許員工占用工作時間打私人電話,但與朋友(悄悄)互發短信也許是可以的。
建筑師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在其1977年的著作A Pattern Language中寫道:“人們在公共場合交往時所建立的簡單社交關系,是社會中最基本的社交凝聚力之一。”當時,亞歷山大描寫的是現實空間,但他的觀點同樣適用于數字互動——也適用于這個新興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們的社交互動既非完全現實,亦非完全虛擬,而是二者之間日益完美的融合。
這種現實與虛擬的融合為企業帶來了一項新的挑戰。希望組織中所有員工都能分享知識、激發創意的管理者,需要創造性地思考如何整合虛擬與現實空間,讓空間中發生的無數次互動疊加起來,發揮出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力。不要將虛擬溝通視為面對面互動的替代品,也不要認為將人們聚在一處時,虛擬溝通就不那么重要了。要在你的組織中,嘗試著將各種溝通渠道混合搭配,對接近性、隱私權和許可權進行精微的調整,使員工之間的溝通不僅更多,而且更加充分。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