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離開了這家公司,也回去過幾次,哈哈,文化依舊,當然,業績也一直不錯,當時也納悶:這么多牢騷,業績還這么好?
曾經看一篇文章介紹說: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梅約提出“牢騷效應”,也叫"霍桑效應",他驚奇發現:凡是公司中有對工作發牢騷的人,績效反而比沒人發牢騷或把牢騷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好!牢騷能產生高績效,喲,真沒想到???
文章還舉例:美國一家企業,每隔一個月就要請員工出去吃一次比薩餅。就餐時先用一個小時讓員工們彼此隨意發發牢騷,也可以就管理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先發泄牢騷,可能是"你上次從我那借的東西沒還",或者是"你一遇到點兒事就慌亂"等等。隨后,再用一個小時發表積極的見解,并就新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舉行這種"正式的宣泄集會"的費用很低,不過效果卻很好。在美國或日本的某些企業,有一種叫做HopDay(發泄日)的制度,在每個月專門劃出一天給員工發泄不滿。在這天,員工可以對公司同事和上級直抒胸臆,開玩笑、頂撞都是被允許的,領導不許就此遷怒于人。這種形式使下屬平時積郁的不滿情緒都能得到宣泄,從而大大緩解了他們的工作壓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溝通不好會添堵,疏導才是治理擁塞的根本,看來,牢騷無論是發泄還是提建議,其本質都是溝通。只要渠道通暢,就都能取得好的效果,讓企業有更好的績效。
心理學也認為:人有各種各樣的愿望,但真正能達成的卻為數不多。對那些未能實現的意愿和未能滿足的情緒,千萬不要壓制,而是要讓它們發泄出來,這對人的身心發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