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七年之后的今天,長虹又能告訴中國什么呢?是什么導致了中國彩電之王,曾經是中國最紅的企業落到如此下場?
有人把長虹的歷史譽為一部企業版的“紅樓夢”,因為作為中國彩電業的老大,它有過年凈利潤25.9億元的輝煌,卻也創下了巨損36.81億元的股市紀錄。長虹,不僅僅是一家企業,它承載了太多的意義和期待。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長虹告訴中國》,把長虹描繪成一位扛著民族產業大旗、抵御外敵的英雄。而事隔七年之后的今天,長虹又能告訴中國什么呢?是什么導致了中國彩電之王,曾經是中國最紅的企業落到如此下場?《深圳商報》首席記者徐明天在《長虹隱痛》一文中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層層剖析。
應收賬款的風險
東方早報:大家知道,應收賬款是長虹衰弱的一大成因,那么應如何看待應收賬款在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中的風險問題?
徐明天:海外應收賬款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深圳有眾多外資企業,他們有很好的產品,但不愿做國內市場。原因是國內市場拖欠款嚴重,知識產權也得不到保護,被假冒。做國際市場就規范得多,拿到訂單的同時就拿到部分訂金,貨物到岸付款,也很及時,少有拖欠款問題。中國企業在出口時,本來應該遵循這些通行的國際規則,卻因為種種原因背離這些規則。
東方早報:您認為長虹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徐明天:長虹衰敗的原因很多,但就與APEX的合作,巨額應收賬款問題而言,是領導人的決策失誤。而領導人的決策又沒有現代企業制度的有效監督,是一個大問題。
東方早報:“應收賬款”在長虹衰落過程中扮演了多重的角色?
徐明天:長虹的衰敗始自1998年的囤積彩管,產品大量積壓,導致倪潤峰的第一隱退。倪潤峰的再一次出山,說明對趙勇扭轉衰敗的情況不滿意。與APEX的合作和巨額應收賬款的產生,是倪潤峰再次出山后力圖扭轉衰敗局勢的重要措施,即為了制造“虛假業績”的需要,反而加速了長虹的衰敗。
東方早報:應收賬款是否直接導致了倪的退位?
徐明天: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我曾經計算過,40多億巨額應收賬款相當于長虹三分之一的凈資產,相當于長虹2003年三分之一的銷售額,相當于長虹上市以來融資的數額。引發規模經濟的討論
東方早報:長虹現象引發了規模經濟的討論,長虹是靠規模經濟成功的典型,長虹的成功曾印證了規模經濟的成功。那么長虹的規模戰之路走到今天的地步,我們又該如何思考規模經濟?中國企業的規模之路下一步該怎么走?
徐明天:中國企業規模擴張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多元化擴張問題:多元化和專業化是相對的,如何在統一協調的情況下實現規模擴張,應該不斷摸索;二是國際化擴張:風險性很大,可以說中國企業還沒有成功的先例。TCL收購湯姆遜和阿爾卡特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但這是一條非走不可的路。長虹的規模經濟非常特別,它是企圖通過市場壟斷,擠垮別人來搶市場的蛋糕,而不是自己做大蛋糕,這種規模的追求有些畸型,不正常、也不現實。
中國企業的規模化要解決一個指導思想,處理好大與強的關系。正常的認為應該是先做強,后做大,不強就做不大,做大也長久不了。基礎不牢,而中國企業則認為不大就不強,必須先做大。
東方早報:您認為趙勇的上任是否能夠給長虹帶來新的生機?
徐明天:如果趙勇第一次不被擠下來,長虹絕不會出現現在的情況。他的第二次出山,收拾殘局,面臨相當大的困難。但趙勇對長虹非常了解。有技術背景,有戰略抱負,行事風格也非常果斷。接受了長虹過去的經驗教訓,趙勇應該有能力撥亂反正,把長虹納入正常的軌道。